一九九六年八月,廈門輪船總公司所屬的“盛達輪”首航臺灣高雄港,標誌著兩岸“試點直航”的正式啟動。雖然“試點直航”只能運送轉机貨物,不能“通關入境”,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直航,但它畢竟在兩岸“三通”路上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使隔絕近五十年的臺灣海峽有了直接商船往來,給兩岸工商企業交流與發展帶來難得的契機。六十多位海峽兩岸航運界人士日前聚集廈門,參加由兩岸航運交流協會主辦的兩岸“試點直航”五週年座談會。與會代表指出,兩岸海上直航在技術、業務層面上不存在任何問題,臺灣當局應儘快消除障礙,推動兩岸“試點直航”邁向全面直航。
五年“試點直航”為兩岸全面直航乃至直接“三通”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據兩岸航運交流協會數字顯示,五年來兩岸十二家航運公司的十二條船舶先後參加了“試點直航”運輸,目前有十家公司的十條船舶在從事營運。截至二00二年二月底,兩岸“試點直航”船舶共完成7587個航次,運輸集裝箱達176.5萬個標箱,參與的大部分船公司都保持了較高的盈利水準。儘管兩岸“試點直航”取得上述成效,但總的來説,無論從時間效益還是經濟效益上來講,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費。然而,“試點直航”的民間團體談判模式是成功的,只要不設置障礙,便可交由民間,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五年“試點直航”的實踐和運作了一年多的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的海上直接往來證明,兩岸直航不僅不會對臺灣當局擔心的所謂臺灣“安全”造成任何影響,而且有利於兩岸緊張局勢的緩和,有利於兩岸民眾的相互交往和了解,有利於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更有利祖國和平統一。目前兩岸已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兩岸人員來往、經濟合作與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兩岸實現海上直航乃至“三通”,已經刻不容緩。近年來,兩岸交往大幅提升,臺商在大陸投資,據臺北“央行”估計有七百億美元,兩岸每年貿易額超過三百億美元,每年前往大陸探親、經商、旅遊也超過三百萬人次,每年因不能直航而增加客貨負擔,估計達新台幣千億元,浪費的轉運時間更是不計其數。
隨著兩岸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日益密切,“試點直航”的局限日益凸顯,“船通貨不通”、“貨通船不通”的狀況造成了運輸成本的提高,損害了貨主和船東的利益,這不僅嚴重限制了兩岸經貿交流,而且直接影響了臺灣經濟的發展,也是造成高雄港出口空箱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五年的“試點直航”為期不短,儘快邁向全面直航,既是兩岸航運界的共同心願,也是擺在兩岸航運界面前的一個新的迫切任務。海峽兩岸只有儘快實現直接“三通”,才能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區域經濟合作趨勢更加突出的新形勢下,不失時機地取得發展,實現雙贏。
五年前,兩岸通過民間團體協商的方式開闢了兩岸商船直接往來的先河。五年後的今天,只要臺灣當局能順應民意,認清形勢,把兩岸直接“三通”視為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積極務實,就可以通過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模式,儘快地通起來。這樣便民利民,有益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是兩岸同胞所共同期盼的。令人遺憾的是,臺灣當局領導人上臺兩年來,出於明顯的政治理念的考慮,始終不願開放兩岸直接“三通”,致使咫尺海峽依舊猶若天涯。五月九日,他在金門大擔島就兩岸關係發表談話,其中提到“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問題,他説“兩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條路”。我們希望,他的上述表態是出於真心實意的認知,而非基於某種政治需要。我們也希望他言出必行,坐而論不如起而行,儘快地推動兩岸全面直航和直接“三通”的步伐。
編輯:小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