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對當前兩岸“三通”形勢的評估

  時間:2005-11-22 17:33    來源:     
 
 

         5月上旬以來,陳水扁連續發表談話,聲稱“兩岸三通是必走之路”,要“授權民間商談三通”事宜,顯示臺當局在兩岸“三通”問題上開始進行策略性的調整。臺當局出於選舉及經濟發展的需要,未來在“三通”問題上會有一定突破。

        一、臺當局在“三通”問題上的策略調整與變化

        目前,島內各界特別是臺當局高層對“三通”的共識增大,臺當局有意在回避一個中國原則的情況下推動民間商談。

      (一)島內在“三通”問題上的立場趨於一致。隨著島內外形勢的變化,儘快開放“三通”逐漸成為島內主流民意,而且持續升溫,不僅工商界與一般民眾的支援率創下新高,在野的國親兩黨積極推動,而且臺高層與保守勢力的態度也發生變化,內部意見趨於一致。臺當局長期以來將“三通”作為兩岸政治談判的重要籌碼,固守這一政策的底線一直未曾鬆動過。在陳水扁講話之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臺“行政院長”遊錫堃講話稱,“必須繼續借重海基會的經驗,也要善用民間力量,協助促成兩岸早日正式談判(三通)”。接著一向保守的“陸委會”與“國安”部門也逐漸調整立場,態度趨於積極,轉而支援陳水扁開放“三通”的談話。此外,一些“臺獨基本教義派”的重要人物如李登輝、呂秀蓮等也開始贊成開放兩岸“三通”。一向與陳水扁意見相左的呂秀蓮對“三通”“樂觀其成”,李登輝則稱若他自己執政也會在加入WTO後檢討“三通”政策。甚至“臺獨”企業家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也表示也主張“三通”,認為“三通”是目前兩岸關係最佳的解套方案之一。

       (二)有意面對現實,委託民間協商兩岸“三通”事務。此前,臺當局一直堅持兩岸“三通”必須由“政府對政府談判”,反對民間協商。但在島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及選舉需要下,陳水扁提出的“授權民間商談”的想法,已成為當局在“三通”問題上新的策略性政策。臺有關部門開始調整“三通”商談的具體策略,提出建立“多面向、多管道、多元化”的委託民間商談機制。儘管目前對於兩岸民間商談的機制與方案還未正式出臺,但已初步達成共識,臺將在考慮“公信力、專業能力、經驗及利益回避”等原則下推動民間商談“三通”。

       (三)臺當局堅持“三通”的政治立場與策略調整趨於靈活。臺當局對“三通”政策進行策略性調整,但原則立場並沒有改變或讓步,既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也不承認兩岸航線為“特殊管理的國內航線”,仍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設置種種“原則”與“前提”加以限制。但在策略上更加靈活,繼陳水扁提出兩岸在“三通”談判中臺灣“不能被矮化、地方化和邊緣化”的原則下進行民間商談後,“陸委會”又提出在“強化統合機制,在既有協商經驗的基礎上,彈性動用民間協助和立法監督”的四個前提下,考慮委託民間參與協商。臺當局企圖在政治立場不變與回避一個中國原則的情況下,在“三通”問題上獲得某些實質性的進展或突破,以便獲得更大的政治與經濟利益。

       (四)臺當局對兩岸總體經濟戰略有調整跡象。臺當局一直將“三通”視為影響臺灣未來走向的重大的戰略性問題,因此採取一切辦法進行拖延。這種政策思維與戰略選擇雖延緩了直接“三通”的進程,但卻造成臺灣的處處被動、臺灣利益的損失與經濟邊緣化的危機。在入世後新的形勢及未來重大選舉的壓力下,臺灣當局不得不面對現實,進行務實的“三通”政策調整。臺灣學者認為,陳水扁宣稱“‘三通’是必走的路”,等於宣告臺灣當局在兩岸經濟戰略上作出重大修正,從為兩岸經濟交流設下重重人為障礙修正到逐步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發展;提出“委託民間團體談判”等於宣告臺灣當局不再將“三通”視為兩岸政治談判中的一張籌碼,也顯示臺當局正在尋找未來兩岸談判的新模式。

        二、臺當局“三通”策略性政策調整的原因

        目前,臺灣當局對兩岸“三通”政策出現某些調整跡象,主要原因如下:

      (一)為陳水扁尋求連任鋪路。民進黨上臺後,兩岸關係僵局始終無法突破,兩岸“三通”沒有實質性進展,已成為陳水扁連任之路的重要障礙。在具有象徵意義的陳水扁三次“5.20”就職日,臺灣股市均出現超過100點大跌,足以表明民眾及投資人對陳水扁政權的不信任與對施政的不滿。同時,目前民調顯示70%以上的民眾贊成開放“三通”,顯示儘快實現“三通”已成為島內的主流民意,這對陳水扁連任造成極大壓力。陳水扁日前關於“三通”是必走之路的談話與舉動,顯然是在為選舉鋪路,甚至可能成為連任的關鍵因素。外界對此也有高度共識。王永慶就公開表示,若陳水扁在未來兩年來內進行“三通”,連任應沒有太大的問題。有跡象顯示,陳水扁有可能自今年下半年始,在“三通”問題上漸採取有條件的開放措施,甚至在明年有一定突破,以便爭取連任成功。民進黨立委林濁水錶示,“三通”在陳連任前可能實現,尤其在海運方面可能率先突破。

       (二)與泛藍軍爭奪兩岸關係的主導權。目前島內兩大政治集團即泛綠軍與泛藍軍的鬥爭越來越激烈,而“三通”問題則成為雙方爭奪兩岸關係主導權的焦點。泛藍軍抓住民進黨在一個中國與“三通”問題上的弱點,不僅要求當局承認“92共識”與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且積極主張與推動兩岸直接“三通”,目前要主導修改兩岸關係等比例,為直接“三通”創造條件,贏得了廣大民眾尤其是工商界的肯定或支援,民進黨已感受到強大的壓力。特別是目前國、親兩黨展開戰略性合作,目標鎖定年底臺北、高雄兩市選舉與2004年大選,又對陳水扁連任構成新的威脅。因此,陳水扁目前在“三通”方面的舉動,顯然是要從泛藍軍手中奪回兩岸關係的主導權,以便在未來選舉中戰勝對手。臺媒體評論認為,陳水扁決定將“三通”作為連任的踏腳石,也是力克在野黨結盟挑戰的有力武器。

       (三)臺灣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臺灣經濟困難重重,失業率升高,經濟競爭力排名下降,一些跨國公司撤離在臺總部,企業紛紛出走,一個重要原因是兩岸不能直接“三通”。“三通”還直接威脅到高雄港的國際地位與發展。臺港務部門認為,高雄港因兩岸不能直航,集裝箱裝卸量已被韓國釜山超過,若不再直航,明年可能就被上海港超過。經濟問題已成為陳尋求連任的另一大障礙。陳水扁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三通”不僅有助於對於促進臺灣經濟發展,擴大就業,刺激房市與股市,推動産業升級,讓臺商留根臺灣,而且攸關選舉連任,因此希望在“三通”方面的突破來振興經濟,樹立政績。

        另外,目前臺灣當局提出推動“六年發展重點計劃”,要將臺灣建成國際創新研發基地與臺商及跨國企業的營運總部,若沒有直接“三通”的配合,就會像“亞太營運中心”一樣以失敗告終。可以説,臺灣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臺當局調整兩岸“三通”政策的重要考慮。

       (四)工商界不滿壓力增大。陳水扁在競選時提出推動兩岸“三通”的口號,獲得工商界的認同與支援。但陳執政兩年來在“三通”問題上無任何重大突破,讓工商界深感失望。在用“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後,當局又將重點放在“有效管理”上,特別是在處理半導體産業對大陸投資與科技人才登陸問題上,管制更加嚴厲,引起工商界的強烈不滿,工商界頭面人物紛紛對當局施加壓力。同時外商對兩岸不能直接“三通”的抱怨也不斷增加,而目前丹麥麥斯可輪船公司有意自高雄港撤退一事,讓臺交通部相當重視,擔心出現當年該公司撤離導致新加坡痛失全球最大集裝箱地位情況的發生,並評估認為關鍵問題在於兩岸未能直航。這種壓力使臺當局不得不面對兩岸直航問題,甚至有人認為麥斯可公司的舉動可能成為兩岸直航的關鍵因素。

        從目前形勢觀察,出於選舉的考慮,未來一段時間,臺當局很可能在“三通”問題上採取某些開放性政策,不排除在明年出現某種程度的突破,但短期內還難以實現兩岸全面直接“三通”。 

                                                                                                                                編輯:小魚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