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修法”離“三通”還有多遠?

  時間:2005-11-22 17:31    來源:     
 
 

        6月3日,臺灣“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在“立法院”與“朝野”各黨團達成共識,同意將涉及兩岸“三通”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草案列為“立法院”下個會期最優先“法案”,並在11月底完成草案的“修法”;同時,“陸委會”將從現在起3個月內以專案施行澎湖“小三通”。臺灣當局為“三通修法”定下時間表後,兩岸“三通”之路還有多遠呢?

        島內各界望眼欲穿

        兩岸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島內政經形勢對“三通”的要求已是迫在眉睫,各界呼籲實現“三通”的呼聲更是不絕於耳。多年來,島內一直都有60%以上的民眾贊同兩岸“三通”,特別是那些經常到大陸的臺灣同胞,他們對每次都要費時、費力、費錢地繞道港澳表示強烈不滿;5月25日的“華航”空難事件再次讓臺灣民眾感受到兩岸直航“三通”的必要性。

        臺灣工商界一直是支援“三通”的先鋒,他們在自己的經營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只有“三通”才是臺灣經濟的惟一齣路。台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認為,“三通”對臺灣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他表示恨不得“下個月就三通”,如果當局找他去談判,他將“義不容辭”。臺灣統一企業集團總裁高清願也表示“願意做兩岸三通的推手”,並“一定全力以赴”。

        “朝野”為“修法”較勁

         面對各界對“三通”的熱盼和期待,臺灣“朝野”立場不一。國親兩黨均強調“三通”對臺灣發展至為重要,主張儘快實現“三通”。而“行政院長”遊錫堃則以確保“公權力”不被侵蝕為藉口,要“海基會”參與談判,間接回絕了大陸關於“三通”談判的善意;蔡英文也表示要根據“法律”來確定兩岸商談模式。雙方爭執的焦點逐漸集中在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三通”條款的修改上。

        在“朝野”的壓力下,“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終於排定在6月3日討論“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的修正案。為此,國親民三黨的“立院黨團”都發出了“甲級動員令”,嚴陣以待,一場唇槍舌劍在“立法院”上演。

        民進黨“立委”輪番上陣,表示不該貿然“修法”,指責“在野黨”提出草案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嫌疑,並在審議程式上提出異議。國親兩黨“修法”態度堅決,數次將民進黨的要求抵擋回去。

        經過兩度的休息協商,在國親兩黨的堅持下,民進黨團不得不做出讓步,國、親、民、臺聯和無黨派籍“立委”達成共識,並簽署以上協商結論。

        “三通”之路並不平坦

        雖然臺灣“朝野”暫時就“修法”問題達成共識,兩岸“三通”依然任重而道遠,“三通”依然受到臺灣當局政策和島內政經情勢的影響。

        首先,臺灣當局並沒有要真正推動“三通”的誠意。陳水扁雖然鼓吹“三通”是必走之路,但他依然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這樣想透過“海基會”談“三通”是不可能的。

        其次,“三通”議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陳水扁“選舉秀”的一部分。為了爭取競選連任,鞏固“臺獨”勢力的票源,陳水扁不會輕易同意“三通”,依然會在“通”與“不通”之間玩弄平衡術。

        第三,“三通”短期內可能對島內某些企業、民眾的利益造成一定的衝擊,島內各政治力量也想從“三通”中撈取好處,實現權力利益的再分配,必定會相互掣肘,從而影響到“三通”的進程。

        此外,雖然“朝野”各方同意今年11月底完成“修法”,但他們也只是就程式達成共識,不僅時間可能會受到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且“修法”的內容才真正是各方爭論的關鍵,即使“修法”後如何執行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兩岸“三通”短期內還擺脫不了“呼之不出”的命運。

                                                                                                                                編輯:小魚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