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早日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的強烈呼聲今年來再次在臺灣島內響起,並在臺灣當局領導人上任滿兩年的時候,成為工商界和社會輿論一致關切的話題。
5月18日,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大聲疾呼“絕對贊成三通”,“現在臺灣很多人知道該做什麼,但(當局)卻沒有去做。老百姓心裏都很悶。”5月21日,統一集團總裁高清願實話實説:“如果問企業界一百個人,一百個人都會説希望兩岸趕快三通。”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通”,這是一個在海峽兩岸呼籲了22年的未竟訴求。“三通”之所以遲遲未能實現,主要障礙在於臺灣當局。一心搞分裂的李登輝在臺上12年裏,一再為臺灣同胞的“大陸熱”和臺商的“大陸投資熱”降溫,並公然在1996年以所謂的“戒急用忍”政策企圖關閉兩岸經濟交流的大門,阻截臺商投資大陸的腳步,隨後更在1999年拋出“兩國論”,拆毀兩岸協商溝通的基礎。而臺灣當局現任領導人則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繼續關閉兩岸協商大門,並以所謂“國家安全”為藉口一再拖延兩岸直接“三通”的實現。
儘管臺灣當局一再逆民意而動,兩岸經貿交流的局勢卻應了那句古詩:輕舟已過萬重山。
祖國大陸方面的統計顯示,截至2001年,兩岸間接貿易總額累計已達2232.69億美元,臺灣方面在兩岸貿易中獲得順差累計已高達1511.79億美元。臺灣持續保持祖國大陸第五大貿易夥伴、第二大進口市場的地位;祖國大陸是臺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的來源地。臺灣同胞在大陸投資辦企業已近5萬家,協議投資金額500多億美元。
海峽兩岸經濟有極大的互補性。與大陸的經濟往來已是臺灣外向型經濟得以繼續發展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臺灣工商界早就認識到:兩岸經濟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戒急用忍”政策損害了臺灣經濟。禁止兩岸直接“三通”,不但增加了臺商的營運成本,也大大影響了島內産業結構的調整和佈局,減低了臺灣吸引內外投資的能力,降低了臺灣經濟的競爭力。進入21世紀,臺灣經濟失去發展方向,經濟陷入了近30年來最嚴重的蕭條時期,島內失業率及民生痛苦指數攀上新高,一些跨國大公司、企業開始把地區總部和生産廠搬離臺灣。
這一切無不説明,海峽兩岸的經貿往來為經濟規律所驅動、人民意志所主導,非臺灣當局的分裂圖謀所能扭轉。
神州崛起 臺胞同驚殊
兩岸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兩岸直接“三通”已不僅僅是需要,而且是急迫的必須,是海峽兩岸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必須。
目光敏銳、身形靈活的廣大臺灣工商界對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勢早已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在臺灣島內興起的“上海熱”,以及臺商再次掀起的新一波“大陸投資熱”,都絕非偶然。
去年以來,臺灣“晶圓雙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多次呼籲臺灣當局開放8寸晶圓廠到大陸投資,他們曾不約而同地指出,暫處世界領先地位的臺灣晶圓産業如果不到大陸發展,5到10年之後就會被取代。
進入大陸與來自全世界的大財團競爭,經由逐鹿大陸市場發展壯大,才能取得逐鹿全球的入場券。而這也恰恰是臺灣適應全球化經濟大潮的必經之路,已被越來越多的臺灣企業家所認知。
“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於是,臺商在祖國大陸的投資快速發展,從低級到高級,從短期到中長期,從勞力密集型到資金、技術密集型,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西部地區發展。統計顯示,2001年臺胞投資祖國大陸增長強勁,是1995年以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祖國大陸新批臺資項目4196項,合同臺資金額69億美元,實際使用臺資31.58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36.15%、73.1%、32.83%。
自2000年以來,臺灣電子資訊産業(資訊産業)IC、IT産業紛紛擁向祖國大陸投資,幾乎所有臺灣大電腦公司均到祖國大陸設立生産基地,且不斷擴大生産規模。“戒急用忍”政策根本阻擋不了臺商投資大陸的腳步,只是徒然製造了臺商投資大陸的混亂和麻煩。
盼天塹變通途
臺灣統一集團總裁高清願表示,企業界都盼望兩岸趕快“三通”,“三通”才能降低營運成本、縮短交通時間。一位在北京中關村經商多年的臺南人黃先生在記者詢問如何看待“三通”時脫口而出:“零距離!心理上的,讓我們從臺南到北京、上海就像到臺北和高雄一樣。”
“千里江陵一日還”,這在古代就已實現的境界,卻在21世紀時仍舊是海峽兩岸民眾的企盼。臺灣當局常常渲染稱,大陸方面對臺灣惡意實施“以商圍政、以民促官”策略以逼臺灣就範。然而,事實恰恰證明,是臺灣當局逆潮流而動、違民心民意,才出現了臺灣民眾在兩岸經濟合作與直接“三通”問題上持續不斷地訴求、呼籲、抗爭,乃至不得不“用腳投票”。
還記得,臺灣當局領導人在2000年5月上臺之初就豪氣幹雲地承諾“年底實現三通”。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承諾早就變成了背信,工商界怨氣再起;2001年8月,臺灣當局在政經交困下召開“經濟發展會議”,迫於無奈地接受了工商界和在野黨的建言,終於表示要“鬆綁戒急用忍”、促進兩岸直接通航。然而,半年多又過去了,承諾又成為徒托空言。
最近,上臺已兩年的臺灣當局領導人為了使“政績”稍稍好看一點,又隔空放話説“兩岸必須重啟協商大門”,“兩岸三通是必須走的路”。話雖如此,但海內外人盡皆知:兩岸協商能否恢復的關鍵在於臺灣當局是否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承認兩岸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而臺灣當局領導人迄今對此自是“礙難開口”,廣大臺商是看在眼裏,急在心中。
“要三通”、“大三通”、“早日三通”……如今海峽兩岸的民意再一次發出時代的最強音。臺灣島上的為政者沒有任何理由再充耳不聞、顧左右而言他了。無論是臺灣民眾還是大陸方面,都一再給予臺灣當局領導人機會。
錢其琛副總理多次公開表明,考慮到臺灣民眾的利益,當前,只要把兩岸“三通”看作為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即可用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辦法,儘快地通起來。國臺辦主任陳雲林日前也表示,歡迎臺灣工商、航運業者儘快受到當局的委託,前來就兩岸“三通”進行協商。
臺灣當局領導人既然在5月10日向島內媒體表示:“三通”談判可以考慮透過民間、委託民間來從事。那麼,請不要再像島內輿論界所形容的那樣:老是“有説沒有做”,而是要像工商界所期待的那樣:“講了就要去做”。
兩岸的“機會之窗”從來沒有關閉,也不會關閉,就看臺灣當局是否有誠意、有決心把握住機會了。
編輯:小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