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國臺辦主任陳雲林發表兩岸儘快由民間進行“三通”協商的談話後,在島內引起強烈反響,紛紛呼籲臺灣當局儘快開放“三通”,不少人士甚至主動請纓承當協商重任。
實現兩岸“三通”是兩岸人民長期以來的共同願望,為了推動“三通”的實現,祖國大陸自1979年以來就一直呼籲兩岸儘快實行三通(通航、通商、通郵),而且多次表明,只要把兩岸“三通”視作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即可以用“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辦法,儘快地通起來。
一、兩岸“三通”將給臺灣帶來巨大經濟利益
20多年來,在祖國大陸的努力推動下,除了“直航”(包括海運和空運),兩岸間的通商、通郵卻有飛速的發展。據統計,截止2001年底,兩岸貿易總額已達2400多億美元,年貿易額超過300億美元,臺商在大陸的總投資額達700億美元;前來大陸探親、經商、旅遊已超過2000萬人,年均300萬人次;兩岸互寄郵件1600多封,通電話2億多次等等,如果兩岸“直航”能夠實現,將為臺灣人民帶來巨大經濟利益。
一是省時、省錢、省力。兩岸“三通”後,臺灣民眾不必再繞道香港等第三地前來大陸從事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如臺北到上海坐飛機只要一個小時,然而繞道香港,包括轉机簽證及候機登機,大約需要花費10個小時,而且費用要增加3倍。僅以每年300萬人次赴大陸而言,經直航前往大陸,每年預估可節省約500億新台幣。
二是將降低兩岸經貿往來的各種成本。就海運成本而言,據估算,從臺灣經香港繞道轉運到大陸的貨物運價與兩岸直接通航運輸的成本之比,從臺北到福州為6.67:1,從臺北到上海為3.3:1。直航後,可大大縮短運輸時間與生産成本,有利於提升國際競爭力。
三是有利於臺灣吸引外資。臺當局曾于1997年規劃的“亞太營運中心”,之所以不可能實現,用美國在臺商會的説法,就是因為沒有直航。在兩岸不能直航的情況下,不僅去年全年外商來臺投資金額,較前年減少32.6%,今年首4月再較去年同期減少39%;且“三通”已成為外商將採購重心留在臺灣的最大阻礙,惠普、戴爾、富士通、西門子等外商已紛紛在上海設立採購據點,IBM今年下半年也將跟進。兩岸“三通”一旦開放,將可能讓臺灣有機會躍升為“亞洲營運中心”,使臺灣成為跨國公司進軍大陸的跳板,各跨國公司也將紛紛在臺灣設立亞太地區的營運總部,對臺灣經濟的長遠發展,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隨著大陸經濟的強勢崛起、兩岸經貿的不斷發展,“三通”已逐漸成為影響臺灣經濟興衰的關鍵因素,日前美國商會發表的一篇報告即一針見血地指出,臺灣經濟復蘇的關鍵在於兩岸“三通”。
二、島內各界強烈呼籲“三通”
兩岸“三通”不僅有利於兩岸經貿與交流的發展,也將直接促進島內經濟的繁榮,尤其是兩岸加入WTO後,兩岸“三通”更形急迫。近年來,島內各界呼籲兩岸三通的聲音不斷,自陳水扁上臺後,隨著臺灣經濟的不斷衰退,島內各界要求“三通”的呼聲更是此起彼伏。
一是民眾高度贊成兩岸“三通”。從近幾年臺“陸委會”所公佈的民調來看,島內一直有高達60%以上的民眾贊成“三通”;國民黨于5月13日公佈的民調指出,60%以上支援立即全面開放兩岸“三通”;TVBS于5月20日進行的調查顯示,有高達70%的民眾同意儘速開放兩岸直航,“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同日發表的民調也顯示有60%以上的主張開放直航。
二是工商界來強烈要求“三通”。近年來,開放“三通”已經成為島內工商界的一致心聲,認為“三通”已成為臺灣經濟興衰的關鍵所在,當局若繼續抵制“三通”,臺灣的經濟優勢將消失怠盡。被外界稱譽為“經營之神”的島內第一大龍頭企業、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不僅于5月19日痛批陳水扁在兩岸“三通”上“有説沒做”,並於21日再度指出,“開放三通,臺灣才有機會,臺灣已經沒有什麼競爭條件,今天臺灣廠商不去大陸,真的不行了。”曾任兩屆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島內工商界業代言人之一的統一集團總裁高清願21日指出,“政府”要拚經濟,就不能避談兩岸“三通”,只要開放“三通”,近來表現委靡不振的臺股,必定會立即站上7000點;對陳水扁深具影響力的長榮集團(島內航運業龍頭)總裁張榮發,因不滿陳水扁在“三通”政策上“有説沒做”,不僅早在2月初將船籍改籍,且在5月17日堅拒續任“總統府資政”。
三是在野黨積極推動“三通”。國民黨與親民黨已決定聯手在“立法院”推動修改“兩岸關係條例”,主張兩岸通航政策應隨主客觀環境變遷調整,將現行臺灣船舶、航空器“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航行至大陸地區”的規定,修正為非涉及公權力或政治議題的協議,可委託民間團體協商。
“三通”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臺當局應把握當前的有利時機,順應民意,與大陸進行“三通”協商。
三、“三通”協商能否實現有待觀察
在臺灣民眾要求“三通”的呼聲節節高漲之際,臺當局雖然于5月22日回應稱,願在數項原則下,適度地“個案考慮委託民間協助政府”處理“三通”,但這是真心還是假意還待觀察。
一是臺當局多年阻撓“三通”有其政治目的。面對各界有關“三通”的殷殷呼喚,李登輝等島內“分裂”分子卻不斷從政治考慮出發阻撓“三通”。其一,企圖以“三通”作為抗拒祖國統一的政治籌碼,李登輝任內不斷聲稱,只有在大陸承認臺灣為“對等的政治實體”、承諾“對臺不使用武力”以及給臺灣“國際活動空間”的三原則下,才能同意開放“三通”;陳水扁上臺後,不僅沿襲李登輝禁止“三通”的政策,並企圖在否認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進行“三通”談判,以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事實,導致“三通”難以實現。其二,擔心兩岸“三通”將使臺灣的資金、人才、技術加速流向大陸,使島內面臨空洞化的危機;大企業及高科技紛紛“登陸”,使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加大,不利於臺維持“事實獨立”甚至走向“臺獨”;兩岸文化與人員交流的快速發展,將增加臺灣民眾的“大中國情結”,不利“臺獨意識”的灌輸等等,因而不斷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藉口阻撓“三通”。
二是陳水扁談“三通”意在選票。近日,陳水扁不斷聲稱“三通是必走的路”,其用意主要是為2004年的連任造勢。其一,拚“經濟”的關鍵在“三通”,事先營造“三通”協商的氣氛,不僅有利於安撫各方的不滿,也有利於刺激臺灣經濟景氣;其二,在“總統”選舉中,低政黨意識、多半需要一肩擔起家庭經濟重擔的30至50歲的中間選民通常扮演關鍵力量,開放“三通”有利於爭取他們的支援;其三,在泛藍軍已著手在合作大力推動兩岸直航之際,陳水扁必須搶奪“三通”的主導權;其四,陳水扁意圖先釋出所謂的“善意”,再借由各種藉口導致雙方無法進行“三通”談判,“陸委會”提出的協商“六原則”就是一個伏筆,最後又將責任推卸給大陸,以煽動起臺灣民眾對大陸的不滿。臺不少學者指出,陳水扁根本沒推動“三通”的誠意,只是想要緩解各種政治壓力,以為兩年後連任營造氣氛。
三是島內“急獨”勢力反對“三通”。在島內“分裂分子”看來,兩岸“三通”無異於“臺灣自取滅亡”,他們勢必將採取各種手斷阻撓“三通”協商,陳雲林主任發表談話後,就有人跳出痛批,聲稱在未訂出緩和大陸經濟磁吸作用的辦法前,貿然“三通”,恐將使臺灣邊陲化,對臺灣是負面大於正面等等。在民進黨“臺獨”基本教義派選票有流失跡象的當頭,陳水扁當局能否擺事平這些壓力還有待觀察。
通則兩利,通則雙贏。儘快實現兩岸“三通”不僅符合臺灣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有利於拓展兩岸交流新局面。若臺當局一再在“三通”問題玩弄文字遊戲,最後賠上的恐怕是臺灣2300萬同胞的利益。
編輯:小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