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綜述:臺灣主流民意要求儘快“三通”

  時間:2005-11-22 16:46    來源:     
 
 

        中新社香港五月二十六日電(記者傅後閩)近日,要求臺灣當局儘快開放兩岸“三通”的呼聲再次在島內彼起此伏,包括王永慶、高清願等企業界人士都同聲疾呼:“三通”越快開放越好。他們指出,再拖下去臺灣産業將進一步萎縮和空洞化,更遑論提高競爭力了。可見,儘快開放“三通”已經成為臺灣主流民意的共同心願。

        事實上,島內多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以上受訪民眾均贊成開放“三通”,他們甚至説,開放“三通”得益的是臺灣,對臺灣是“相當有利的”。近年來隨著兩岸民間交流的頻繁和經貿活動的增多,臺商赴大陸投資已有四、五萬家;兩岸每年貿易額超過三百億美元;臺灣民眾每年前往大陸探親、旅遊超過三百萬人次。但是由於不能直接通航所增加的客貨運負擔,估計每年達新台幣一千億元以上,浪費的轉運時間,更是不計其數。民眾責問當局,能長期這樣浪費下去嗎?赴大陸旅遊探親經“第三地”的旅途勞頓與辛苦何時才能擺脫?不少臺商並慨嘆,“三通”不通,使他們走得顛簸、走得勞累。

        另一方面,必須指出的是臺灣當局遲遲不開放“三通”,對臺灣投資環境的改善也帶來極大傷害,直接影響産業的發展與經濟的下滑。有關統計數字顯示,去年島內民間投資大幅衰退百分之二十七,其中製造業各業投資全軍皆墨。業者認為,島內經濟前景不看好,當局“公共支出”無法增加,在此情況下,當局在兩岸政策上不及時採取突破性對應措施,一味堅守“三不”,則臺灣經濟怎能有復蘇的空間?同時,由於不開放“三通”直航,也導致外商對臺投資卻步。數字顯示,去年外商對臺投資金額比前年減少三成三,今年頭四月比去年同期減少三成九。不僅如此,許多外商已把原本設在臺灣的營運總部遷往上海等地。外商的爭相撤離,當局要把臺灣建設成為所謂“亞太營運中心”不是天方夜譚嗎?

        況且,從目前客觀情勢分析,兩岸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兩岸市場將比前更為開放,如仍不能“三通”,不僅對兩岸經濟發展不利,還會直接加大臺商在大陸的生産、經營成本,降低其競爭力,尤其對臺灣航運業者有不利影響,兩岸航運市場照此下去,將被外國資本擠佔。正因為這樣,已經快九十歲、有著臺灣“經營之神”稱譽的王永慶以及臺灣眾多企業家,才忍無可忍地一致要求臺灣當局儘速開放“三通”。企業界之急切,可見一班。

        人們看到,祖國大陸方面一向主張兩岸應早日“三通”直航,併為此做好準備。另外,國務院臺辦主任陳雲林日前並公開稱讚王永慶和高清願等臺灣企業界的人士為積極促進兩岸“三通”的努力,期盼他們儘快獲得臺灣當局委託,到大陸協商“三通”事宜,這充分體現了大陸方面對儘快實現“三通”的誠意。有關兩岸“三通”談判的模式,應以民間對民間、企業對企業的方式進行,兩岸“三通”,純粹是兩岸內部事務,亦絕不應參入任何意識形態爭端,臺灣當局不應違反民意、故意拖延。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面對島內民眾強烈要求“三通”的呼聲,臺灣當局仍以所謂“安全”、“尊嚴”、“對等”為理由,企圖繼續將“三通”問題搪塞下去。當局有關官員並放出風聲説,要到二00四年三月才可能“三通”。很明顯,這是為當局領導人連任開出的又一張“選舉支票”,是欺騙臺灣民眾、“只説不做”的再次體現。

         兩岸“三通”,箭在弦上。時至今日,臺灣當局還繼續為兩岸“三通”設置人為障礙,勢將被島內工商界和廣大民眾所衝破。

                                                                                                                                 編輯:小魚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