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中國時報:“三通”談判模式已經呼之欲出

  時間:2005-11-22 16:45    來源:     
 
 

        人民網5月24訊 臺灣《中國時報》5月23日發表社論説:陳水扁“總統”釋出兩岸三通可以考慮委託民間團體談判後,大陸有進一步的善意響應,國臺辦主任陳雲林前天表示歡迎臺灣當局委託工商界進行“三”談判,“陸委會“主委蔡英文昨日也表示,有些談判可以考量民間團體來商談。整體形勢來看,兩岸三通確已箭在弦上,某一種操作模式,也呼之欲出了。

        社論説,就現有的官方主導、民間團體代表,兩岸以民間形式所進行的談判模式中,約略有兩種:一種是“海基”會出面,把所有事務交由“海基會”去處理。然而“辜汪會談”後的發展證明,“海基會”是談政治、進行政治活動的場域,適合政治上交鋒。舉凡實務(如偷渡客遣返、文書認證等)交到“海基會”,就必然升高為政治衝突,最後無疾而終。 另一種模式卻不是大張旗鼓的,由行業對行業、專業對專業所進行的談判。香港、澳門模式屬之。香港九七回歸之時,如何處理海運大成問題,後來是由航運業界與“交通部”、“陸委會”等,共同參與處理的。而澳門的航權談判則更為典型。它是由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代表,組成團體,政府單位如民航局則隱身幕後,以顧問身份與會,以進行實質上的談判指揮。北京當然也一樣,他們指示澳門航空業界組成代表,北京民航總局、國務院臺辦等則隱身幕後,指揮談判。所有過程,事實上是在兩岸官方的默契下,以民間的名義共同完成的。事實證明,至今仍有效運作。連大陸人士來臺觀光也默默採取這種模式。

        現在,所謂“三通”談判的模式,也無非是如此。“三通”之中,基本上只剩下通航一事還未做到。如果政府有意阻撓,當然可以比照以往模式,由“海基會”出面談,那就一定可以小事化大,大事化為不可收拾。    如果“三通”要順利處理,就可以遵照陳水扁“總統”所宣告的“兩岸三通可以考慮委託授權民間談判,政府可以主導、參與、介入,但不必一定站在第一線”,那也很容易處理。就是由海運、航空業者組成的公會出面,政府則隱身幕後,成為真正的指揮者與主導者。它的好處是:政府不必站在第一線,去面對兩岸間永遠無法得到結論的法統之爭與主權衝突,雙方避開政治敏感地帶,就航運論航運。

        空運也一樣。我們可以比照香港航權談判的模式,由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派代表,組成談判團體,團體之中,政府可以用顧問身份、主導其事。兩岸政府主導所有事態發展,再由民間去簽署協議。

        社論指出,更關鍵的是:因為直航,臺灣才有機會在亞洲經濟的版圖中,再度取得有利位置。政府曾規劃的營運中心,之所以不可能實現,用美國商會的説法,就是因為沒有直航。現在一旦開放,將可能讓臺灣有機會躍升為亞洲營運中心,對臺灣經濟的長遠發展,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編輯:小魚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