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過路口有條最普通的規則:一慢,二看,三通過。筆者近日過路口先是訝異於“三通”字眼何以出現在此種場合,再定睛一看,原來是交通標語。不過,細細琢磨,其與兩岸直接“三通”的進程又有幾分神似。
回顧“三通”之路,1979提出“三通”主張后的24年來走得可謂漫長。儘管兩岸郵政部門在九十年代初期已通過香港,實現了信件和電話通話的通郵對接。但作為重要內容的通商至今止步于間接貿易和間接單向投資,而作為兩岸往來關鍵手段的直接通航則一直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隨著近年來臺灣經濟陷入困境和祖國大陸的日益開放,兩岸人員和經濟往來的迅猛發展。兩岸間接貿易額再創新高,祖國大陸已成為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臺商到大陸投資持續增長。兩岸直接全面“三通”問題突顯。基於省時省力 和節約成本的需要,“三通”中的直航一直是廣受兩岸同胞所迫切的期盼。臺灣各種民調也顯示“三通”成為壓倒多數的臺灣主流民意。
臺灣有人算了一個帳:現在每年有四百萬人次往來于臺海兩岸,每次在香港轉機耗費兩個小時,如果只算花在香港的轉機費用,每人一萬元的話,一共就是四百億新台幣。時間的耗費一共是八百萬小時,就算每小時值一千台幣,合計又是八十億台幣。要是再加上商機的流失,“三通”不通的代價無疑是巨大的。 去年,兩岸互動,“三通”最熱。一年來,臺灣各界先後組織了數十個“三通”參訪團,到祖國大陸分別與有關方面交換意見。
不久前,大陸臺商春節返鄉包機已熱鬧過場。雖然是須經停港澳的曲航,但這已為兩岸“三通”積累了經驗,兩岸直航顯露一線曙光。
在民間已就“三通”技?性、業務性問題達成共識後,兩岸通起來現在就看臺灣當局的態度。在這個十字路口,兩岸“三通”的實現已到臨界點。
眾多臺商談到“三通”常比之為著名的“煮青蛙”實驗:將青蛙放入熱水中,青蛙會立刻跳起來,若將青蛙放入冷水中逐漸煮沸,青蛙卻毫無感覺?臺灣當局如果再不思考“三通”問題,臺灣會像被煮熟的青蛙,競爭力逐漸消失仍不自知。
“三通”是經濟事務,不應受到任何政治因素的干擾和影響。以民為本、為民謀利,應當是解決“三通”問題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兩岸“三通”,公道自在人心。儘早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也是當務之急。
編輯:小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