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週知,自兩岸"小三通"實施以來,有關評價有褒有貶,説法不一,期待也不盡相同。然而,較一致的評論是,有總比沒有好,因為可在實踐中檢驗其優點與缺點。無論如何,“小三通”的開啟,對於隔海兩地的交流,雖是一小步,但對兩岸關係卻是有益無害。准此,面對“小三通”的後續發展,扁“政府”有必要以更寬闊的視野,實事求是,方能從實踐中檢討修正,以因應嶄新的需求。
首先是,實施兩年來,以“小三通”的需求量而言,臺灣方面似乎比大陸方面來的多,因此,能否如“陸委會”所言的“操之在我”實在不無疑慮。對於金、馬離島居民生活發展的考量及各界要求開放轉机的訴求,扁“政府”不應漠視不管。尤其開放“小三通”是陳水扁的重要競選政見,也是少數已經兌現的支票之一,曾被視為檢視扁“政府”兩岸經貿政策動向的重要指針。
惟就“小三通”實施以來的成效而言,雖不能完全以人貨流量論其成敗,但不論是小者如邊區貿易,中者如發展離島經濟,大者如改善兩岸關係,現行的“小三通”均沒有發揮作用,顯示“小三通”已陷入結構性困境。
揆諸小三通的限制,包括:臺灣貨物不能借金馬地區轉机大陸,以及未在當地設籍半年以上者,也不許可直接自金馬地區前往大陸等等。類此限制,使得“小三通”的功效大打折扣,對金馬居民而言,未見其利,先蒙其弊,他們對扁“政府”此一措施並不感激,反而嘖有煩言。
應取消種種限制
我們認為,扁“政府”切勿將“小三通”的定位拉得太高,因為大、小“三通”的政治困境相同。既然“小三通”對突破兩岸政治僵局無能為力,倒不如將“小三通”落實到協助發展離島經濟及邊區貿易,或許還能發揮一些功能。 准此,“小三通”可檢討放寬的限制至少包括兩方面:一是擴大金馬地區進口農漁産品的免關稅項目,並提高申請輸入許可的金額門檻,以提高當地居民循合法管道與大陸直接貿易的意願?其次是開放金馬轉机,允許兩岸居民、貨物得經金馬輸運,以增加客貨運量及發展新航線?同時,還應同步取消人員須設籍金馬六個月以上的資格限制,轉机才具實質意義。
至於扁“政府”原本擔心開放金馬轉机後,由此産生的投資會在兩岸大“三通”後失去作用而形成浪費,則屬過慮。因為業者都了解“小三通”的特性,自會評估投資效益?而且金馬建設原本就不足,扁“政府”投入港、灣建設,造福當地民眾,何浪費之有?(作者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編輯:小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