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岸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的不斷擴展,島內民眾要求直接“三通”的呼聲空前高漲。迫於島內這股主流民意的強大壓力,臺灣當局雖然意識到直接“三通”已是不容回避,只能順勢而為,因而不得不做個姿態,允許金門、馬祖與廈門、福州通航以及同意今年春節臺商包機經轉港澳的“曲航”。臺灣當局以“不談也通”的現象,來緩解民眾不滿,製造兩岸關係緩和的假像,從而繼續拖延兩岸直接“三通”的進程。
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是臺灣民眾的切身利益所在,也是臺灣當局要振興臺灣經濟的前提。既然如此,臺灣當局緣何對直接“三通”仍是步步為營,繼續施展“拖”字訣,甚至故意製造事端,橫加阻撓呢?説穿了,就是以民進黨“執政”的臺灣當局不願放棄“臺獨”理念,他們把阻止兩岸“三通”作為建立臺灣“國家認同”的最重要的防禦工程,以“阻止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勢力進入臺灣”,他們擔心如果直接“三通”,兩岸會越走越近,臺灣民眾會逐漸失去“心防”,拉近與祖國大陸“心理上的距離”,當然也會縮小兩岸在經濟、文化、地域等等方面的距離,從而使臺灣當局賣力推行的“去中國化”搞不成,所堅持的“一邊一國”的框架也就面臨解體的危機。最近,臺灣當局又?出了“要‘三通’先‘兩國’”的荒謬主張,就是要將兩岸直接“三通”無限期地拖延下去。
祖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把兩岸“三通”“作為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們主張兩岸談“三通”,可以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這一被臺灣輿論普遍認為是“釋出善意和打開僵局的做法”,卻被臺灣當局一再予以否定。如果臺灣當局頑固堅持分裂立場,不放棄“臺獨”意識形態的自我捆綁,那麼,隨著明年“大選”臨近,臺灣當局為了“拼選舉”而放出的有關兩岸直接“三通”及改善兩岸關係的所謂種種“表示”和“善意”,都必然是口惠而實不至,作秀罷了。
(來源:華夏經緯網)
編輯:小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