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臺海觀察:“三通”再度成為焦點

  時間:2005-11-22 16:24    來源:     
 
 

         2002年,“三通”議題成為兩岸間的關注熱點。儘管未有重大突破,但在多方面獲得進展。

  大陸方面積極推動兩岸直接“三通”,倡導兩岸民間協商解決。臺灣島內關於“三通”的鬥爭及主導權的爭奪更加激烈。陳水扁一方面聲稱“兩岸三通是必走之路”,要“授權民間商談三通”事宜,但又設置新的障礙,繼續拖延“三通”;島內 在野的國民黨與親民黨積極推動修法,希望將“直航條款”納入“兩岸關係條例修正草案”,推動直接“三通”,儘管未有實質性的進展,但給臺灣當局造成更大的開放壓力,並最終達成“包機直航”。

  一、兩岸海上通航繼續發展

  海峽兩岸海上通航儘管未有重大突破,但“試點直航”穩步發展,兩岸三地定期航線擴增。依臺灣統計,2002年1?9月,兩岸“試點直航”運輸船次達745艘次,運輸42萬個標準箱,均較上年穩定增長。兩岸航運公司經營的兩岸三地定期航線進一步擴大,繼2002年6月福州馬尾榮華海運公司(臺灣華崗商務公司持股40%)開始經營高雄??基隆經石垣島到福州每週一航次定期航線後,山東海豐航運公司向臺灣航業公司租艙經營高雄??基隆經石垣島到上海、青島、煙臺的每週一次定期航線也于7月正式開通。到2002年年末,共有18家航商兩岸三地定期航線。另外,2002年11月10日,麗星郵輪白羊星號運裁臺灣700多名旅客從基隆出發,經灣靠石垣島于12日直達上海,實現了臺灣與上海 兩岸中斷50多年來的首次客運。

  大陸加強了海峽兩岸定期航運管理。交通部于10月起對違規運輸兩岸貨運的外籍商船展開清理後,12月4日又公告“關於加強臺灣海峽兩岸不定期船舶運輸管理的通知”,決定自2003年1月起,經營海峽兩岸定期船舶運輸,須為兩岸四地登記註冊與兩岸四地資本的船公司,除非特殊需要不允許使用外國船公司船舶。專案估計,這一政策實施後,外籍輪退出這一市場,有利兩岸船舶公司爭取臺灣自大陸進口超過4000萬噸的散裝進口貨運。

  面對大陸上海港與深圳鹽田港的發展及對高雄港的壓力,臺灣“交通部”在12月初完成“臺灣地區整體國際港埠五年發展規劃”,主張全面開放兩岸直航,並將高雄港、基隆港與臺中港列為兩岸直航的重點發展港口。

  二、兩岸空中間接通航有所進展

  經過一年多時間七次談判的艱苦努力,臺港雙方(臺北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與香港國泰、港龍航空公司代表)終於于2002年6月29日晚達成協定,並簽署新航約即“有關臺港之間空運安排”,臺港航空公司得以按新的安排繼續經營臺港航線,同時香港港龍航空公司也開始經營經香港的兩岸“一機到底”通航模式。 7月22日,香港港龍航空公司率先啟動了臺北?香港?上海的“ 一機到底”航線,成為第一家提供內地和臺灣之間經香港的“一機到底”的航空公司。

  兩岸三地航空公司展開積極合作,爭取兩岸直航商機。臺灣長榮航空公司與港龍航空公司,取代港龍在臺灣中正機場的地勤代理業務。臺灣華航公司則與臺灣旅遊公司合作,推出價格更低的“自由行套裝行程”,推行“一票到底”服務即兩岸商務旅客可以購買到上海、福州、廈門三地的定點“聯程票”,實現從臺北經香港到第三地的“一票到底”旅程。

  特別是經過臺灣民間與“立法委員”的努力,臺灣“行政院”于12月4日通過“大陸臺商春節返鄉專案”,開放臺灣航空公司申請春節期間(2003年1月26日至2月10日)間接“包機直航”,大陸航站為上海浦東或虹橋機場,臺灣則為中正或高雄小港機場,但飛機須在香港或澳門停降。儘管這一措施未能突破兩岸空中直航,但畢竟臺灣航空公司可以飛行大陸,是兩岸直接“三通”的一個重要進展,為未來兩岸空中直航創造條件。

  三、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及澎湖地區的通航通商有重要發展

  由於“小三通”進展不如預期,臺灣當局在民間壓力下不得不對政策進行調整。2002年7月底,臺灣“行政院”修正“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1)是適度放寬人員轉机,福建臺商及家屬可經金門轉机兩岸;臺灣民眾可經金馬往返大陸進行宗教及其他專業交流;(2)有限度開放臺灣貨品單向轉机大陸,即産品主要供福建臺商所需;(3)金門與馬祖可進口大陸農産品;(4)專案實行澎湖與福建的通航。

  這一政策調整後,福建沿海與金馬地區的通航與通商取得重要進展。廈門與金門航線的固定船班持續增加。福建“新集美號”于年底前加入廈門與金門兩地直航班輪。到年底,營運金廈航線計有大陸的“鼓浪嶼”號、“同安號”、“新集美號”、“金龍號”以及“東方之星號”等7艘客船,總座位1702個。 2002年春節,金廈與兩馬實現臺商轉机。2003年1月起,兩馬實現定期航班,預計每週2個航班。

  在原廈門、馬尾與金馬地區直航的基層上,泉州、南安等地也加入直航金馬地區。大陸國務院正式批准泉州港為對臺通航港口,成為繼福州與廈門之後第三個對臺“小三通”港口。2002年9月30,經批准的泉州豐澤船務公司兩艘貨運直航船舶之的“泉豐169號”船首次實現泉州、金門貨運直航;11月又實現了泉州、馬祖的貨運直航。11月18日,福建南安市輪船公司的“成功17號”貨船由南安市石井港載運建材直航金門料羅港,正式啟動南安到金門的貨運新航線。

  馬尾與馬祖間實民間經濟交流與合作取得重要進展。到2002年8月底,先後共有67個團組4000多人次在兩馬地區間之間實現了直接雙向交流活動(經濟日報,2002年10月4日)。9月,福州馬尾經濟交流合作中心在馬祖與馬祖經貿文化交流聯誼會簽訂協議,福建三木集團與馬祖八閩旅行社公司計劃在馬祖合作開發建設佔地30畝、投資500萬美元的三星級賓館及在馬尾投資興建馬祖商城等5個合作項目,標誌著兩馬地區經濟交流與合作有重要突破。

  另外,福建沿海與金門地區的通航擴大到澎湖地區。

  四、兩岸通郵通電量大幅增長

  在兩岸民間往來與經貿關係發展的背景下,兩岸的函件往來與通電大幅增長。依臺灣統計,2002年1-9月,兩岸函件往來達1118萬件,較上年增長23.7%,其中臺灣寄往大陸的函件601萬件,增長69.1%,但大陸寄往臺灣的函件為517萬件,下降5.7%;大陸打到臺灣的電話次數為12316萬次,計34641萬分鐘,分別較上年增長40.6%與43.2%;臺灣打到大陸的電話次數為15105萬次,計52515分鐘,分別增長39%與49.2%。

  2003年兩岸經貿關係展望

  2003年,儘管全球經濟復蘇遲緩,臺灣經濟增長有限,但入世後,大陸經濟的持續發展與市場開放所提供的商機,仍將帶動兩岸經貿關係的大發展。

  兩岸貿易有望保持高增長。2003年,大陸經濟增長有望接近8%,外貿總額將達到6800億美元,所帶動的市場商機龐大,從臺進口將繼續保持高增長,預計從臺灣進口額將達到近400億美元。同時,由於臺灣對大陸産品管制減少,開放範圍增加,也將帶動大陸産品對臺出口的增長,出口額有望突破80億美元。相應的,兩岸貿易産品結構將發生新的變化,臺灣對大陸的電子産品、石化産品與工業原料將有大的增加,大陸工業製成品及農産品等産品將逐漸增加。

  臺商對大陸投資仍會持續增加。臺灣投資環境的惡化與大陸市場開放,將促進臺商繼續擴大在臺灣的投資。依臺灣“經濟部”11月公佈的近2000多家海外投資的廠商調查發現,75%在大陸投資,未來更有77%的廠商選擇在大陸投資。投資區域仍會以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為主體,不過對華北、東北、西北、華中地區的投資將有較大發展。投資産業雖仍以製造業為主,但對服務業、商業與金融保險領域的投資將會有較大增加。臺灣大企業將繼續在兩岸之間進行分工佈局,兩岸經貿合作的模式將會有新的發展。在臺灣大型集團或公司2003年的投資與營運計劃中,大陸成為基重點佈局之一,尤其是被視為“大陸內需成長股”的紡織化纖、食品、汽車、水泥及石化業的龍頭企業如台塑集團、裕隆集團、新光紡織、臺水泥企業集團、遠東集團、遠雄國際集團與嘉新水泥集團等均將來年投資重心指向大陸。

  兩岸“三通”可望有新的突破。大陸在“三通”問題上的政策更加靈活與務實,得到海峽兩岸各界的廣泛支援,2003年大陸仍將繼續大力推動兩岸“三通”。2003年,臺灣領導人大選將逐漸拉開序幕,各政治勢力在兩岸“三通”問題上的主導權之爭將更趨激烈,為了爭取更多的中間選民與工商企業界支援,臺灣當局將會對兩岸“三通”政策作出較大調整。同時,臺灣經濟復蘇緩慢,“三通”嚴重制約著臺灣經濟的持續發展及島內外企業在兩岸的佈局,也不利於海內外企業在臺設立營運總部與研發中心與高雄港的競爭力提高,也將促使臺灣當局在“三通”問題上作出開放性的調整,尤其是海上與空中直航方面可能會有所突破。

                                                                                                                                 編輯:小魚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