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海峽時評:期待春節包機後續更精彩

  時間:2005-02-03 13:51    來源:     
 
 

  2005年春節包機1月29日終於登場了。之前兩岸12家航空業者可謂用盡心思,不但機組人員要精挑細選,機上飲食要高人一籌,票價壓低還帶送禮品,這一場包機甚至被人戲稱為兩岸的“空姐選美大賽”、“廚藝比拼大賽”乃至“喜慶禮品大賽”。固然,航空業者無不想見證這一歷史時刻,但是他們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已大大超過他們所得。

  還記得2003年那次破冰之旅,臺灣民航班機首次抵達大陸,臺灣6家航空公司唯恐落後,齊齊參與,事前事後不談經濟效益,據介紹,當年臺灣長榮航空公司在6家航空公司中上座算好,機票全部賣出,只打了個收支援平。

  臺灣民航業者説,我們的目標是服務台商,也希望通過春節包機向兩岸“三通”邁進一步。相信他們2003年就是這個目標,2005年仍是這個目標。今年有所突破,能雙向多點不落地,某種程度也算是對臺灣民航業者2003年付出的回報吧。

  今年雖然可以雙向載客,但受臺灣當局一些規定限制,身份嚴格審核,上座並不好,首航高雄的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回程本來就只訂出36位,臨上機前又篩出13位身份不符,結果125座的客機只有乘客23人。單講經濟利益,今年賠本賺吆喝的又增加了6個大陸民航業者。

  有人説,如果兩岸直航,民航業者受益最多。此言有一定道理:兩岸航空公司可以參與兩岸航線,市場擴大;但另一方面,航空市場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強者益強,弱者益弱。能否因直航獲益,還要視每個航空公司的狀況而定,可以説機會與風險並存。但是談到包機、談到直航,兩岸幾乎每個航空業者都是期盼之聲,併為能在其中起到促進作用備感榮幸。因為,大家深知,這背後是促進兩岸人民的交流,增進兩岸人民的了解,促動兩岸關係良性發展,這才是真正的目標。民航業者無疑是兩岸人民的代表,他們在此次包機臺前幕後,出人出力,無怨無悔,用行動表明瞭自己的心聲。

  曾有人評價春節包機的促成功德無量,因為分隔50多年的海峽兩岸太需要加強交流,尤其是兩岸關係相對緊張的時刻,春節包機是一個最簡單也最無爭議的載體。想到隔斷56年的距離經過民航業者商談兩個小時就可以拉近,雖然背後有很多人付出努力,但還是讓人增添了信心,對事關十幾億中國人命運的兩岸關係再次抱持美好期待。而之所以可以迅速達成協定,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對細節可以相對放寬、相對模糊。如果斤斤計較,誰都能找到自己吃虧的地方。有心促成包機,有心為人民福祉考慮,有心要為促進兩岸關係努力,才會大而化之,因為任何利益都重不過十幾億中國人的命運。

  2003年、2005年的包機因為內容不同,都被稱作破冰之旅,期待春節包機的後續更精彩,莫辜負兩岸民航業者的付出和努力!(孫立極)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