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虹橋貫空中,往來如過翼。”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臺商春節包機終於成功首航。與此同時,祖國大陸的民航飛機也第一次往返寶島臺灣,為臺灣同胞提供了週到的服務。臨舷窗俯視錦繡山河,喜相逢把酒再話親情。臺商春節包機為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歡樂祥和的氣氛。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舉家團圓共用天倫的日子。每到這個時候,在大陸工作的臺商要麼返回臺灣與親人團聚,要麼是他們的親屬來大陸團聚。按理説,這個時候應該是他們最高興的時候,但實際情形卻也是他們最感苦惱的時候:往返兩岸,一票難求不説,最怕的是旅途輾轉,舟車勞頓。於是臺商們感嘆回家的路怎麼這樣漫長。其實,臺商的苦惱也是其他臺胞的苦惱,臺商的感嘆也是其他臺胞的感嘆。
對於臺商的苦惱和感嘆,大陸有關方面從來就感同身受,非常理解,並且積極作為,儘量滿足他們能更便利往返兩岸的願望。這次臺商包機順利成行,再次體現了大陸方面急臺灣同胞所急,務臺灣同胞所需的真誠願望。為了讓更多臺胞受益,大陸方面一再表示春節包機不僅臺商及其眷屬可以搭乘,在大陸學習的臺灣學生,以及春節期間往來兩岸的臺灣同胞都可以搭乘。為了將好事做好,民航總局、公安部等相關部門認真組織,精心安排,盡可能為臺商提供方便。北京、上海、廣東三省市都成立了工作機構,明確組織分工,並就民航保障、地面接待、機票銷售等具體事宜制定了詳細工作方案。參與春節包機的6家大陸航空公司都按重點飛行任務執行這次春節包機,並且採取了切實措施,選擇好的飛機、機組,保證飛機處於最佳的適航狀態,確保飛行安全。同時,他們也非常用心地為臺胞創造了溫馨、舒適的旅行環境。這些努力,顯示了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手足情。
然而,包機畢竟是包機,它只能解決一時一事和一些人的問題,不能完全滿足臺灣同胞的需要,不能適應臺灣航空業者的發展。對於日益密切的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更是不敷所求。遠的不説,2004年,臺灣居民來大陸368.6萬人次,同比增長34.9%;大陸居民赴臺14.5萬人次,同比增長14.2%。據海關總署統計,2004年兩岸間接貿易總額首次突破700億美元,達到783億美元,同比增長34.2%。兩岸這樣大規模的交流和交往,在沒有全面直航的情勢下進行,個中所耗費的龐大成本,包括時間、金錢等等,不言而喻。
由此看來,臺胞的苦惱不僅是年節時的苦惱,也是經常性的苦惱;這個苦惱不僅是臺胞的苦惱,也是大陸民眾的苦惱,無論是投資經商、探親訪友、負笈求學,還是旅遊觀光,只要往返兩岸,就有這個苦惱,就會心生感嘆。要根本解除他們的苦惱,惟有兩岸全面直航。而大陸方面一貫主張兩岸儘早實現直接通航,只要是對兩岸直接通航有利,對兩岸民眾以及臺商有利的事情,都會積極推動,這次春節包機,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舉動,對於增強民眾對於“三通”的信心,推動兩岸全面直接“三通”早日實現也具有積極意義。
需要説明的是,春節包機是為了充分照顧臺灣同胞的利益,方便他們春節期間安全、舒適地返鄉,經過兩岸民航業者進行“直接溝通,達成共識,各自做出安排,分別執行”的方式實現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兩岸的商談已經恢復。目前改善兩岸關係的最大障礙,是臺灣當局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變本加厲地推行所謂“修憲”、“正名”等“臺獨”分裂活動,肆意挑動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敵對情緒。
解鈴還須繫鈴人,只要臺灣當局明確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的商談馬上就可以開始,而且什麼問題都可以談。衷心希望臺灣當局知民情、順民意,拿出實際行動來改善兩岸關係,早日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讓臺灣同胞回家的路近些、再近些。 (吳亞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