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臺商春節包機:在欣喜和遺憾中直航(組圖)

  時間:2005-01-24 07:45    來源:     
 
 

  今年臺商春節包機達成不落地“直飛”方案,雖然曲線直航及對乘客限制使上座率不容樂觀,但此次包機仍被認為在兩岸直航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1月22日,上海直飛臺灣包機開始出票。在一家臺資企業工作的梁純滿女士喜獲上海飛臺首張機票。

               《新京報》製圖/程強

  元月22日,上海臺商梁純滿女士接過上航售票處工作人員遞上的四張機票,她成為當日在上海最早拿到兩岸直航包機機票的臺商。

  當日,大陸部分航空公司開始向臺商及其家屬發售包機機票,上海出現熱銷態勢,但相比之下,國內其他地區的銷售形勢並不樂觀。

  以北京為例,1月22日中央電視臺消息,截止到該日,代理北京乃至華北地區售票業務的中國海峽旅行社僅售出70張票。

  深圳臺商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地區約有8萬多名臺商,約有六七成以上的臺商選擇回島過年,“大部分提前訂了票,選擇從香港轉機。”此前7天的1月15日,臺海兩岸經談判達成了不落地的“直飛”包機方案。即今年兩岸飛航只須飛經港澳無須落地即可直飛臺島,並且允許大陸航空公司參與包機。由於談判在澳門凱悅飯店舉行,這次直航談判也被稱為凱悅模式。

  包機共識的達成 
 
  2002年底,臺商包機回家首次被納入兩岸協商。

  2003年1月26日,一架臺灣“中華航空公司”客機降落上海浦東機場,成為自1949年後,依正常途徑飛臨大陸的首架臺灣民航班機,也是我國海峽兩岸臺商春節首次包機個案。

  當年的“包機直航”實則“曲航”———飛機來回均需在香港、澳門中途降落;而且只允許臺灣民航業者單向運載臺商及其家屬返鄉,大陸的航點也僅限于上海。

  “賠本賺吆喝”,這是一些航空公司對那一次包機的評價,一些臺灣問題研究專家認為,那次包機所帶來的便利有限,違背了春節包機的初衷。

  時過一年,2004年春節,大陸臺商再次提出包機回家,因為臺灣當局堅持春節包機必須經停第三地,實際並不能起到便利效果,該年,春節包機事宜落空。

  就在人們都對今年春節包機事宜不存希望的時候,1月15日,兩岸航空業者在澳門凱悅飯店就春節包機問題開始進行協商並達成共識,此次直航談判因而被稱為凱悅模式。

  雙方商定:2005年春節包機採取雙方對飛,飛經香港不落地的方式;包機時間為2005年1月29日至2月20日;飛行地點為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高雄;參與飛行的航空公司雙方各6家,班次是雙方各24個往返航班,限搭乘客為臺商及其家屬。

  相比2003年春節臺商包機,今年臺商春節包機實現了多個突破。首先,自1949年以來兩岸首次採取對飛直航,大陸包機只需飛經香港,無需落地直飛臺島,實現了56年來首次在臺灣土地上降落,這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其次,雙方各有6家航空公司參與包機,實現了兩岸民航業者公平參與包機;而飛行地點與2003年相比,大陸增加了北京、廣州,臺灣增加了高雄。

  航點選擇和航線之爭

  雖然凱悅模式被認為是春節臺商包機的重大突破,但客觀地説,凱悅模式仍存在諸多缺憾。

  首先是航點選擇和航線問題。包機協商之前,臺方主張北京至臺北應繞飛濟州、上海至臺北繞飛琉球,這樣可比繞飛香港節省兩小時航程。

  對此,大陸方面堅持,如果臺灣當局真想照顧臺胞,使航線更短所需時間更少,就不應堅持繞飛第三航管區,實現直航,屆時,上海或北京直飛臺北,將是現在航線所需時間的三分之一。

  專家認為,在此背後,是雙方關於國內航線和國際航線的抗衡,均代表了其政治立場,直航的艱難也就在於此。

  最終,雙方達成折中協議,臺灣放棄飛濟州、琉球航線,同意繞飛香港。

  航點問題是另一焦點之爭。大陸方面曾提出希望臺方增設臺中清泉崗機場。

  “若把臺中機場也納入的話,會更方便些。”廣州臺商協會會長吳振昌介紹説,臺中有很多臺商在大陸投資,但是至少有三成左右的人春節都不願回去,因為雖然坐飛機一個半小時便可以到臺北,但從臺北機場到臺中的高速公路春節塞車很嚴重,回家仍不方便。

  此前,臺灣“交通部長”林陵三在接受當地記者採訪時指出,臺商春節包機規劃以臺北桃園中正和高雄小港機場為主,臺中清泉崗機場因為軍民兩用,所以不考慮列入飛航航點。

  大陸方面則希望多點飛航,1月12日,國臺辦經濟局局長何世忠提出除北京、上海、廣州外,開設廈門、深圳等航點的建議。臺灣“交通部”有關官員則認為,廈門的“小三通”基本可以滿足臺商需求,是否需要增開廈門航點需“好好研究”。至於擁有8萬台商的深圳是否應設航點問題,臺灣方面卻沒有解釋。

  包機對象被嚴格限制

  凱悅模式的另一個缺憾之處在於臺方對包機對象的嚴格限制。根據1月15日雙方協商達成的共識,包機對象被限定為臺商及其家屬。

  這被認為與國臺辦初衷有所差距。

  1月12日,在國臺辦的新聞發佈會上,國臺辦經濟局局長何世忠希望包機乘客能夠惠及所有春節期間往來大陸的臺灣同胞,即只要持臺胞證者就可以搭乘。

  廣州臺商協會會長吳振昌希望能夠從寬認定乘客身份,因為時間急迫,很難再去開什麼證明,只要有臺灣方面有關證件或臺胞證,應該都可以搭乘包機。

  臺灣長榮航空公司駐大陸總代表周寶裕擔心包機對象的限制將造成客源不足,他希望臺灣當局能對臺商的身份從寬認定。

  “因為需要返鄉過年團圓的並不只是臺商”,周寶裕説,春節包機的原意在於疏解運力不足,讓所有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都可以順利回家過年,但如果春節包機對客源做太過嚴密的限制,將使原先的美意打了折扣。

  據了解,目前約有幾千名臺灣學生在大陸上學,按兩岸包機共識,這部分人員被排除在包機對象之外。

  北京臺資企業協會負責包機籌備事宜的秘書長陳國原就此表示,除了臺商及家屬能搭乘包機外,臺協希望在大陸就學的臺生也能搭包機返鄉。

  針對搭乘春節包機的乘客身份,臺灣“交通部”有關負責人的答覆是,目前乘客身份仍限為臺商、臺商眷屬,沒有考慮拓及至一般持有臺胞證的臺灣民眾。相對靈活的是,經過在大陸的臺商協會核可的人員也可以乘機。

  但該負責人沒有對臺灣在大陸留學生能否搭乘包機作清晰表態。

  在此情況下,北京臺協專門成立了一個“臺生服務組”協助處理在大陸臺灣學生乘機事宜,但臺生能否乘坐包機還沒有最終確定。

  航空公司重在“參與”?

  正是由於臺灣方面的諸多限制與障礙,今年臺商春節包機還遠未達到預想的效果。

  1月22日,上海市臺辦主任楊建榮向媒體宣佈,1月29日到2月16日從上海飛往臺灣的10個包機航班共有2400多個座位,而目前已經有接近2000名臺商登記訂票。

  上海臺商協會有關負責人對此表示樂觀的同時也指出,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臺商多達30余萬人,如果兩岸包機共識在更早時間達成的話,乘坐包機的臺商及其家屬將遠不止2000余人。

  而實際上,更多的臺商早已預訂了普通的轉機機票,即轉機港澳再飛臺灣。

  來自國家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外資司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截止到2002年9月底,在大陸投資的臺資企業總數就達到了54884個,主要分佈在京津、長三角、廈門、福州以及珠三角等地區,僅廣州就達到了1500余家,蘇州則高達3500多家。不完全統計,約有幾十萬台商在大陸工作生活。

  深圳臺商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地區約有8萬多名臺商,約有六七成以上的臺商選擇回島過年,但因為協商達成時間較晚,再加上臺灣方面的一些限制,“大部分人提前訂了票,選擇從香港轉機。”在2003年春節,有關方面統計的乘坐包機人數約1000多名,“今年至少要多四倍”,上海臺商協會會長葉惠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預計今年乘坐春節包機的臺商可能突破五千名。

  若按5000人計算,在總共48班次的飛行計劃下,大陸臺灣各有6家航空公司參與,每家公司能分多少羹顯而易見。

  面對客源壓力,各航空公司已開始了爭奪客源的競爭。1月20日,南航總經理司獻民在廣州宣佈推出“包機親情轉机”服務,承諾經廣州轉机臺北的臺商在到廣州之前的航段機票將全部免費,如此推算,從烏魯木齊到臺北,最低1000元左右就可以飛航。

  有專家認為,此次包機,各航空公司除了看重兩岸直航的重大意義外,更注重的是“參與”。“參與重於利潤”的背後,實際上是各公司都瞄準了實現直航後的巨大蛋糕,為直航之後能夠佔到一席之地而提前試水。

  期待節日包機走向通常模式

  應該説,春節包機只是為了滿足廣大臺商返鄉過年而採取的一個特殊的案例,包機本身也只是一種特殊的運輸方式,它只能解決部分臺灣同胞的一時之需,如何將個案做成通案,將包機變成正常的航班往來,是廣大業者和臺商更加期盼的事情。

  “如果中秋、端午的時候也有包機可乘坐,那就好了。”北京華泰隆和科貿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莊玉松説。每到春節、中秋等節日,如何回臺灣過節是他最頭痛的事情。

  “希望中秋節、端午節都開設包機業務,從每年春節一次包機,增加到三次,最後再轉變為可平日經常乘坐的定期航班,最終期盼三通的實現。”莊玉松説。

  更多的人在欣喜之餘期待著這種成功能夠延續到兩岸的“三通”直航和兩岸關係的其他領域。

  臺灣問題專家、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助理李翌鵬將此稱為“更進一步的期待”,他説,春節包機的成行不僅僅只是為臺商回鄉過年減少了舟車勞頓之苦,更重要的是這種兩岸航空業者共同參與協商並獲成功的模式,在兩岸的直航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徵意義。李翌鵬希望臺灣當局以此為契機,接受靈活務實的協商辦法,早日促進兩岸“三通”直航的實現,以滿足兩岸同胞、工商業者多年來的期盼。

  “只要是有利於臺灣同胞的事情,我們都願意努力去做。”1月12日,在國臺辦新聞發佈會上,經濟局局長何世忠表示,積極推進兩岸“三通”的政策主張是一貫的,為此,大陸進行了長期的努力,表達了很大的善意和誠意,並將繼續為之努力。

  有關人士指出,兩岸航空業者能夠在不足半月時間內就包機協商達成共識,證明了大陸所提出的兩岸“三通”可以遵循“民間協商、達成共識、各自確認”的模式進行,是可以引申也最容易和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好模式。

  “具有歷史意義,有助緩和兩岸局勢”,取得了“雙贏”的結果,但“這只是個別例子,不可過度評估,也不代表未來兩岸三通可以順利實現。”對於該次包機,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徐博東説,“雖然此次春節包機的效果還未顯現,但其突破已具有兩岸直航史上里程碑式的象徵意義。” (記者劉炳路 記者曹陽 王文香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