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1月20日消息 對於世人矚目的春節包機事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臺灣訪問學者馮瑞傑,在19日的《聯合早報》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馮瑞傑表示,臺當局雖然對於包機加諸了許多政治上的附加期待,然而,突然來自於北京的一記快速球,卻使得臺北在接球過招與望球興嘆之間,盡現進退維谷的窘態:接受,恐有喪失自主體面之慮;拒絕,則須擔千夫所指單邊破局之責。而北京方面成功採取了與島內執政黨和在野黨雙渠道談判的彈性機動模式後,也説明瞭其今後可直接繞過傾“獨”的民進黨當局,與臺灣泛藍等在野勢力接觸謀事的可能性。
馮瑞傑認為,縱然直航于兩岸的包機將於本月29日順利成行,但作為一件兩岸僅達成最小交集的獨立事例,其並不代表兩岸關係已有充分的和緩,橫亙在兩岸間的國家認同僵局似乎仍未能解。查閱兩岸協商的官方歷史紀錄,至今仍停格在當時海基、海協兩會于北京磋商有關汪道涵會長回訪事宜的1999年。
由此,馮瑞傑指出,若説兩岸關係已經走出低谷,則未免對之前的險峻局勢太掉以輕心。另外,衡諸過去的歷史,一旦臺灣領導人失控出現冒進的刺激言論,則此前兩岸積累的交流成果將稍縱即逝,頃刻化為烏有,以上成例從李登輝的“兩國論”、民進黨當局的“九二共識新解”等都是明證。不過,深思此次包機達成的積極意義,仍可從中體認兄弟言和,處處仍有峰迴路轉,絕境還見機會之窗。
馮瑞傑表示,倘臺海雙方繼續秉體諒務實的精神,以兩岸民間的需求作為取代意識形態堅持的緩衝,並成為制定兩岸關係相關政策的實質內涵,相信在此金雞報喜之際,初春的啼聲真能喚起兩岸三通甚至雙方關係正常化的契機。(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