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迎2006春節包機
首頁   專題首頁   包機   要聞   最新動態   相關評論  臺島輿情   媒體反應   通郵   通航   通商
字號:
人民日報:“三通”不通 臺灣撲空

  時間:2004-12-09 09:52    來源:     
 
       在選舉的喧囂中,有兩件事情引起了臺灣島內有識之士的憂慮:一件是臺灣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最近委託民間有關機構作了一份調查,結果顯示,接受深度訪談的在臺灣的外商大多數認為“‘三通’不通,臺灣撲空”。這些外商因此表示,沒有意願把臺灣當作他們企業的營運中心。另外一件是著名的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11月30日將臺灣的長期外幣債信評級展望由“穩定”調降為“負向”。標準普爾的分析師表示,如果未來兩岸有可能建立較好的溝通管道,或是開放兩岸“三通”,加上臺灣當局財政情況改善,標準普爾有可能將臺灣的此項展望調回穩定。但如果在一段觀察期後仍未見改善,未來也有可能進一步調降臺灣的評級。

  這兩件事情,看似不搭界,其實有相當的關聯度。第一,兩者本質上都是對臺灣發展前景信心嚴重不足的一個表露。第二,要想提升對臺灣發展前景的信心,兩岸“三通”斷不能再拖延。

  可以這麼説,絕大多數外商在臺灣駐足,或者選擇臺北作為營運中心,是基於地理因素與降低成本的考慮,認為臺灣是進入大陸市場的“有效跳板”。他們也一直真誠地認為臺灣當局會順應時勢儘速開放“三通”,以降低廠商的成本,增強競爭力。但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臺灣當局領導人這些年來雖然也説過“三通”是必走之路此類的話,但是實際上卻出於“臺獨”分裂的目的,以“國家安全”等作為藉口,頑固阻撓兩岸“三通”。兩岸不能“三通”,自然增加企業的營運成本,降低企業的競爭能力,也使外商就近佔有大陸市場的願望化為泡影。因此,這些年來有許多在臺外商將營運中心移往東南亞、香港和上海,還有一些外商乾脆就關門歇業,另作他圖,剩下的企業只能苦挨。美商戴爾電腦公司就是為了擺脫“三通”難通的窘境而撤離臺灣,早將其屬下的採購公司移往上海。而由於臺灣投資環境日差,取得土地不易,德國拜耳公司更早就放棄在臺灣投資設廠計劃,而選擇了在美國得州設廠。而伴隨著兩岸“三通”的遙遙無期,是臺灣投資環境的急速惡化,是臺灣“優勢”的急速消失,是臺灣競爭力的急速滑落,到頭來,受害的是臺灣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害的是臺灣的百姓,也就是外商所説的“‘三通’不通,臺灣撲空”。

  當年上海浦東還沒有開發的時候,臺灣當局就一直嚷嚷著要把臺灣建設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許多年過去,浦東已經舊貌換新顏,充滿生機與活力,但是,臺灣的“亞太營運中心”依舊是空中樓閣,這中間臺灣貽誤了多少發展的機會?今天,臺灣當局還不把在臺外商和標準普爾的評價當作嚴重的警訊,還不改善兩岸關係,還要阻撓兩岸“三通”,其結果將是更多的外資撤離,更進一步的信用調降。到時候,老本吃光,臺灣真的就要撲空。

  《人民日報》 (2004年12月09日 第十版   亞明)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