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古代一位對後世影響至為深遠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傑出的世界文化巨人。他所創立的以仁政德治為核心的儒家學説在中國及朝鮮、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被奉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他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見附表1)。十九世紀,孔子思想傳入歐洲,對歐洲的啟蒙運動也産生很大影響。為了表達對他的推崇和對儒家思想的尊奉,在他的故鄉曲阜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孔廟、孔林、孔府。
孔廟是奉祀孔子的廟宇,這類廟宇在亞洲地區多達2000余座,曲阜孔廟是其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形制最典型的一座。它位於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築色彩和格調、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築群。
孔子去世的次年(西元前478年),故居就被改作廟宇,陳放他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人們按時進行祭祀。漢代時,祭祀孔子列入國家祀典,孔廟由國家進行維修。經多次擴建,唐代已初具規模,有廟門、正殿、兩廡、寢殿等建築。宋天禧五年(1021年)擴大為三路佈局四進院落,殿庭廊廡316間。金明昌五年(1194年)重修,廳堂黌舍門廡增至400余間。明代經永樂、成化、弘治三朝擴建,奠定了現有規模。
孔廟主要建築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前後九進院落,東西三路佈局。南北全長1300多米。寬150多米,佔地面積140000多平方米。廟內共有殿閣亭堂門坊100余座,466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各代。
孔廟是推崇孔子、表彰儒學的紀念建築,主祭孔子外,還以孔子弟子、孟子弟子以及歷代的儒家知名人物配享從祀。配享從祀的名稱有四配、十二哲、先賢、先儒以及崇聖祠配祀的先賢先儒。為表示對孔子的尊崇和對儒學的推崇,許多皇帝還親赴曲阜祭祀孔子,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相繼有東漢光武帝、明帝、章帝、北魏孝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後周太祖、宋真宗、清聖祖、清高宗等12位皇帝19次到曲阜謁廟朝聖。同時,封建皇帝還經常派遣官員作為代表到曲阜致祭,歷史有記錄的遣官致祭就達196次之多。
孔廟原為孔子故居,仍保存著孔子當年的吃水井和親手栽植的檜樹。為了紀念孔子,在廟內刻製了魯壁碑,建造了故居標誌闕里坊、故宅門、講學的杏壇和教育兒子學詩學禮的詩禮堂。
孔廟存有歷代碑刻1000余塊。它們既是研究歷代政治、思想、文化以及孔廟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廟內還存有大量石刻藝術品,尤以漢畫像石、聖跡圖和明清雕龍石柱最為著名。
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位於曲阜城北一公里處的泗河南岸,有神道與城門相連。孔子墓位於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漢代設祠壇建神門,宋代刻製石儀,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門,明代重建享殿墓門,添建洙水橋坊和萬古長春坊。漢代以來,孔子墓地一直受到國家保護,規模不斷擴大,明代擴至1200000平方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擴至2000000平方米,並建圍墻8公里。
孔子死後,其子孫按冢而葬,兩千多年從未間斷。林內墓冢纍纍,多達10萬餘座,成為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族墓地。漢代以來孔氏子孫始立墓碑,林內現有宋金元明清至民國歷代墓碑4000余塊,是中國數量最多的碑林。雖然著名的漢碑已移入孔廟,但仍有李東陽、嚴嵩、翁方綱、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大家題寫的碑文。孔林現有殿亭門坊60余座,許多是石構,飾有精美的雕刻,節孝坊表彰墓主的忠、孝、節、義,反映了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孔林有十九組石儀,雕刻石人及石馬、石虎、石羊等石獸,最早的是北宋為孔子墓刻製的石儀,明清時孔子長孫衍聖公以及官至一品的族孫普遍仿傚,以顯示墓主的榮耀。石儀大多造形優美、雕刻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世無能名者”至今還保存有子貢手植的楷樹。林內現有樹木10萬餘株,柏檜柞槲槐楷各類大樹盤根錯節,蔥蘢茂密,200年以上的古樹就有9000余株。孔林還有各種植物130余種,其中靈芝、蓍草、半夏、柴胡、香附、野菊、何首烏、太子參等中藥材70多種。
孔林不僅是一座集墓葬、建築、石雕、碑刻為一體的露天博物館,還是一座天然植物園。
孔府是孔子嫡長孫的衙署,位於孔廟的東側。歷代王朝尊崇孔子的同時,澤及後代,對其嫡長孫屢加賜官晉爵。西元前195年,九代孫孔騰被封為奉祀君以奉祀孔子,以後代代沿襲。宋至和二年(1055年)四十六代孫被改封為衍聖公,一直延續到七十七代,成為中國歷史最久的貴族世家。孔子嫡長孫一直依廟而居,明洪武十年(1377年)創建獨立的衍聖公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擴建。三路佈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560余間,佔地70000多平方米。
孔府採用中國傳統的前堂後寢制度。中路前部為官衙,是衍聖公處理公務的地方,有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和六左等建築。大堂處理公務,二堂會見官員,三堂處理家族事務,六廳是倣照朝廷六部設立的辦事機構。中路後部是內宅,是衍聖公全家生活起居的處所,有前上房、前堂樓和後堂樓等建築。前上房是禮儀用房,供衍聖公會見近親或近支族人,舉行婚喪壽誕等儀式。最後是花園,有假山、水池、曲橋、水榭、花塢、亭臺和花廳,供全家遊玩和休憩。西路名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和花廳等,供衍聖公學習會客之用。東路名東學,原有供衍聖公讀書勵志、崇揚皇恩的蘭堂、九如堂、宸翰閣、念典堂,現存舉行家祭的家廟、慕恩堂以及供衍聖公次子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居住的一貫堂。分工明確、佈局合理。
衍聖公的主要職責是護衛孔子林廟、代表國家祭祀孔子,孔府因此保存了眾多的祭祀禮器,最為著名的是清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分別頒賜的中和韶樂樂舞具和商周十供。衍聖公世代恪守“詩禮傳家”的祖訓,著意蒐集歷代禮器法物,藏品達100000余件,尤以孔子畫像、元明衣冠、衍聖公及夫人肖像著稱於世。孔府最馳名的珍藏還有明清文書檔案,它是孔府400多年各種活動的實錄,共有30多萬件,是中國數量最多、時代最久的私家檔案,對於研究中國明清史特別是明清經濟史具有重要價值。
孔子逝世雖然已經2400多年,但他的思想仍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發揮著作用。孔廟、孔林、孔府是2400多年來尊孔崇儒的結果,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內涵,是人類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各國政治家、思想家、社會學家以及各界人士前來參觀瞻仰。
孔廟、孔林、孔府是與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緊密聯繫發展起來的人類遺産,文化積澱豐厚,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物豐富、科學藝術價值高而著稱。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佈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範本,始建於西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孔林延續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孫保有世襲罔替的爵號,歷時21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築群。
孔廟、孔林、孔府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體現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間金、元、明、清古建築反映了各個時期的建築規制和特點;1000多件漢畫像石、孔子聖跡圖、石儀、龍柱等反映了石刻藝術的變化和發展;5000多塊西漢以來的歷代碑刻既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經濟、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10余萬座歷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實物,17000余株古樹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學、氣象學、生態學的活文物。10余萬件館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畫像、衍聖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禮器最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國罕有的傳世同類文物,對於研究古代服飾、紡織藝術具有重要價值。30萬件孔府明清文書檔案是中國為豐富的私家檔案,是研究明清歷史尤其是經濟史的重要資料。
孔廟、孔林、孔府既是中國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徵和標誌,也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實物。
孔廟的總體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檜柏,創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培養謁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佈局嚴謹。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辟出一條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歷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的深奧。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讚頌孔子的功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覺油然而生。第四進以後庭院,建築雄偉,黃瓦、紅墻、綠樹,交相輝映,既喻示出孔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西兩廡,分別長166米,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
孔廟具有較高科學價值的文物有建築、碑刻、石刻等。
孔廟共有建築100余座460余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侔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碑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鬥疏朗、瓜子、令、慢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裏跳減一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採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閣、杏壇、大成門等建築採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鬥佈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加、萬、瓜加長,使同一建築物相鄰兩間鬥的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余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範、米芾、黨懷英、趙孟、張起岩、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廟著名的石刻藝術品有漢畫像石、明清雕鐫石柱和明刻聖跡圖等。漢畫像石有90余塊,題材豐富廣泛,既有人們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説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樣,有線刻、有浮雕,線刻有減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線地;浮雕有深有淺,有光面,有糙面。風格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獷,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明清雕鐫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減地平鐫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減地平鐫圖案多為小幅雲龍、鳳凰牡丹,清雍正七年刻,崇聖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構圖優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遺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龍柱;大成殿前檐十柱,每柱高達六米,最為高大,崇聖祠二柱龍姿矯健,雲形活潑,水準最高。另外聖時門、大成門、大成殿的淺浮雕雲龍石陛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聖跡圖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據孔廟宋金木刻增補而成,由曲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跡,是我國較早的大型連環畫之一,具有很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兩千多年來,曲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未廢棄,在國家的保護下,由孔子的一座私人住宅發展成為規模形制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築群,延時之久,記載之豐,可以説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孤例。
孔林的總體佈局雖然不是一時形式的,但佈局很成功。林門以長達1266米的神道與北城門相連,神道平直如矢,兩側檜柏夾侍,莊嚴肅穆。進入大林門,高大的圍墻將大林門與二林門之間圍成一個封閉的縱深空間,挺拔的檜柏,夾峙的紅墻間辟出一條狹長的甬道,將人的視線引向高聳的二門城樓。過二林門,古木森森,芳草如茵,流水潺潺,竟是一片天然野趣,使人精神為之一爽。折而向西,過洙水橋,沿軸線前行,登墓門,穿甬道,過享殿,入墓園,一代偉人長眠在環土之中,使人倍感親切,低回徘徊,不忍離去。孔林面積200萬平方米,林內墓冢纍纍,碑碣如林,石儀成群,石木參天。有孔子以來歷代子孫墓葬十余萬座,除漢碑移入孔廟外,地面上還有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代墓碑和謁陵題記刻石等4000余塊,保存著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馬、石羊、石獅、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儀近千件。為表彰儒家思想、滿足祭祀需要,還建有門、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築。孔林埋葬孔子長孫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孫已到七十八代,從周至今,全無間斷。延續時間之久,墓葬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做為一個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它是儒家思想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裏所居統治地位的産物。孔林豐富的地上文物,對於研究我國 墓葬制度的改革,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書法、藝術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孔府是孔子嫡孫的官署,孔子嫡孫一向以“禮門義路家規矩”相標榜,恪守詩禮傳家的祖訓,建築也受到儒家禮儀的制約,留下儒家宗法缺席與倫理觀念的烙印。孔府沿用中國傳統的前堂後寢制度,前堂部分有官衙、東學、西學,供處理公務、會客之用,是對外活動的場所,後寢部分有內宅、花廳、一貫堂、是家族生活的場所。建築功能分區明確、排列井然有序。建築群設計遵循禮教與宗法原則,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築物有主次、有次序地進行排列。建築群中貫軸線,左右對稱,成三路佈局。中路為孔氏宗子衍聖公所居,東路一貫堂為次子所居,居中為尊,體現了宗子的尊貴地位和宗子與非宗子等級與地位的差別。中路官衙、內宅界限分明,體現了男女授受不親,內處有別。軸線上,正房與廂房,中門與邊門,體現了主人與下人的尊卑差別。建築物的名字也打著儒家思想的印記,“一貫堂”、“忠恕堂”、“安懷堂”等既讚揚孔子的忠恕思想和使人安樂的政治理想,又顯示孔子嫡孫努力仿傚和決心,“東學”、“西學”,既讚揚孔子創學設教的功績,又表明孔子嫡孫繼承詩禮傳家、好學重教傳統的態度。
孔府建築原有170多座,560余間,現存152座,480余間,其中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內宅門、前上房、迎恩門、家廟等明代建築,其他均為清代建築。古建築面積現存12740平方米。
孔府保存許多珍貴的文物,歷代封建皇帝為顯示對孔子的尊崇和對孔子嫡孫的優渥,不斷給以賞賜。帝後墨寶,禦制詩文、儒家黃籍、禮器樂器、文房四寶,無所不賜,而孔子嫡孫也留意蒐集歷代法物,不斷充實文物庫藏。
現在孔府仍保持著清末、民國初年的陳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