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財富論壇于2006年4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 隆重開幕。有關國家領導人、部委領導、市長、商界名流、經濟學家、管理學家、各行業、各地區傑出企 業家將歡聚一堂,共同就我國“十一五”期間財富機會、政策走向及全球經濟形勢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 搜狐財經(相關:理財 證券)作為聯合承辦方,從現場發回精彩的實況報道:
主持人:
下面請江小涓同志做報告。江小涓同志是經濟學博士,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曾經擔任過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她既是一位學術界知名的經濟學家,又是一位年輕的領導幹部。
江小涓:
感謝大會組委會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跟大家交流比較重要的話題,組委會給我出的題目是“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財富機會,我怎麼也想不出來財富機會在哪兒,所以這個題我只能説它的前半段,“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時間非常有限,我就把最主要的幾個觀點跟大家交流一下。
在“十一五”規劃綱要裏邊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要正確把握、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我學習的體會,這句話還是指出了在“十一五”期間,下一步發展中間有些基礎性的條件會有一些發展和變化,和我們改革開放以來前二十年來的情況,在有些方面會不一樣,我理解它可以蘊藏著財富的機會。
先簡單看一下,“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還是非常不錯的,我們有一個很良好的發展起點,我們評價是這樣的。“十五”期間是經濟增長最平穩又比較快的時期,中國經濟總體上是大起大落的經濟,雖然我們速度很快,過去26年中間,我們增長速度平均在9.5%,但是我們起落很大,這樣的話對長期的投資造成一些傷害。而且停不住,在每一個峰頂和谷底的時候很短暫,又開始往上拉或者又往下走。一直到2000年開始,經濟才走出一條既快速又平穩的增長線,真正做到了年度之間經濟波動速度沒有超過1個百分點。我們再往前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沒有出過連續七年左右,經濟增長速度在1%左右,而且平均速度在9%以上這樣好的既快速又平穩的時期。這是我們下一步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
我感覺能走出這樣一條平穩快速增長的線,兩個重要的因素在發揮作用,一是政府調控的能力在增強,政策的出臺和經濟面的互動關係在度上已經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能走穩,不要出現大起大落,是所有做長期投資者的最基礎性的願望。第二市場機制在開始發揮作用,市場經濟是經濟內在穩定的因素在開始發揮作用,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經濟完全是政策性的經濟,政府出一個文件,政府説一句話,經濟就出現很大的起落,這個經濟很難被正確預測、預期。這樣政策的出現,這是“十一五”期間投資所要考慮很重要的基礎。
“十一五”期間是什麼樣的環境呢?“十一五”時期有利於發展大的環境是沒有發生變化的,希望大家有這個信心,儘管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議論,“十一五”期間經濟也許會出大的起伏,有的要大上,有的要圍走,“十一五”期間有利於發展的大環境沒有發生非常基礎性的變化,它是特定的産業或者是特定的産品,它的生命週期可以延續得很長,沿海地區屬於沒有競爭力的産業,往中西部走,生命週期會繼續延續下去。消費與結構在快速升級,特別城鎮化加速,我們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水準方面的需求支撐比較高速的增長。我們有一高、中、低檔很齊全的産業結構,這是很重要的特點,像中國這樣,既能衛星上天,又有像紡織、玩具、香包、鞋帽最基礎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同時很有競爭力的國家是見不到的,這與我們國情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技術和産業的升級方式,這也是前沿國家非常困惑他們的問題,一項技術像什麼方向研發,出來以後有沒有産業化的基礎,有沒有市場的地位,被市場接受,對於已經處於前沿的國家來講是很困難的選擇,對於我們來講,已經明確有市場需求有産業基礎,但是我們手上沒有基礎的和産品,我們看得很清楚,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投入和恰當的方式,能夠使它在市場上拿到份額,我們的方嚮往什麼方向走,總體上很明確的。改革會繼續釋放增長的活力,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有利於擴大開放,有保持社會穩定的能力,這些條是支撐過去二十多年經濟持續增長,財富持續積累重要基礎性的條件。在未來5年中間,這些條件還是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現在很多人講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在抬頭,我國下一步發展中間,國際環境是不是總體上是有利的判斷?我們説一個數據,全球市場在總體上是更加開放的。無論數貿易摩擦的件數還是金額都在增加,大家一定不要忘記,我們的出口總額,全球的貿易總額是以更快的速度在擴張。全球市場在總體上是更加開放的,各國面向出口的生産的比重在持續上升,這是十年中間全球出口總額佔全球GDP的比重,從不到19%上到25%,十年中間上升6個百分點,全球生産總量中間有越來越大的部分是為國外市場生産的,倒過來講,國外市場的開放度也是在持續地擴大。這是“十一五”期間,曾經有過一些不同觀點的一個問題。
除了剛才講到多年有利的條件和繼續維持下去,我們還有一些新的有利條件在迅速地形成,我們過去多年一直在希望能夠做到的一些事情,産業結構在調整和升級,特別是服務業的比重在經濟普查之後已經達到40%以上的比重,服務業持續的增長鼓勵消費對節約資源能源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特別是擴大就業,它的意義是非常突出的。我們製造業本身內在的結構也在迅速地提升。製造業中間現在高技術産業的比重我們持續八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長速度,增長是所有産業中間最快的。過去五年中間,發電設備、數控機床、工程機械等製造業,包括汽車高附加值的産業都在高速地增長。高新技術産值銷售收入在去年佔全部工業銷售收入的10%,電子通信業是第一位的支柱産業。這是我們多年希望的結果。第二,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在增強,現在出口中間仍然存在附加值低,有品牌的商品少,存在很多的問題,如果講過去多年産品出口結構沒有發生變化,繼續在低位走的話及也不完全符合實際的情況。這是按照國外的數據統計,這是資源密集型的産品,包括農業産品的加工品等,它的比重已經降到10%左右。這一塊是資金和技術密集的産品,機械和交通設備,從改革開放之初不到10%到現在接近50%。其他工業製成品,一塊是電子通信産品,一塊是一千多億的紡織服裝産品。産品結構的升級是非常明顯的,在最近幾年的速度再繼續加快,出口産品的競爭力在增強,從和許多發達國家從互補性的貿易結構轉向競爭性的貿易結構,這也是貿易摩擦加大重要的原因。第三,自主創新的有利條件正在形成。劉仲藜先生特別強調自主創新是“十一五”期間重要的財富機會,我完全認同這樣的判斷。自主創新我們有這個願望,也已經多年了,從“七五”計劃開始就一直強調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多年的自主創新沒有成為,至少財富積累的重要的源泉,可能我們有些基本的條件暫時不夠具備。但是在“十五”期間快速發展以後,大規模自主創新有利條件正在形成,市場導向的自主創新有利條件正在形成。因為創新也是經濟活動,最重要尋求回報的。
在前些年大規模自主創新條件不具備,現在條件具備,實際上也是選擇自主創新在什麼産業和産品上最可能成功的基本的條件。一是有全球最大規模的製造能力,當生産三萬台車的時候,一定要研發出來全新的概念車,拿什麼樣的産量分攤鉅額昂貴的研發成本,現在三五百萬台車的時候,就敢做全球很昂貴的研發,因為完全把研發的成為分攤掉。兩百多種産品,全球第一類的製造能力,七十多種産品單廠第一的製造規模。我們的製造規模全球最大就敢做全球最大的研發,在成本研發上變得是可行的。高水準配套水準的形成,我們批評很多科技研發成果束之高閣,變成一個論文和科研項目的成果,它有很多體制因素制約科研成果的産業化,但是也有很多經濟因素在制約科研成果的産業化。一個核心技術突破以後,能不能形成産業,有很多的條件,材料耐不了熱,簡單的一個橡膠墊漏氣。現在在七個重要的製造業産業中間,配套性價比是全球非常有競爭力的,在這些産業上單品的技術突破立刻變成整個産業配合上面,形成一個産業化的規模。第三企業的綜合能力在成長。技術的選擇是無窮的,什麼技術和什麼技術結合到一起,最後能取得市場地位,為消費者所需求,是長期對市場理解才能做到。第四,我們有高水準人才的跨國流動。幾十萬的留學生在海外,其中有十萬左右的人都是非常有經驗的和市場直接聯繫起來的綜合型的創新人才。這種人才在2003年以後比較快速、大規模向國內流動,包括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企業,技術主管以上的人才有相當一部分離開原來的職務,回到本土企業創業。去年有一個企業宣稱,由於有很多技術人員回到國內創業,我這個企業已經成為中國IT産業的黃埔軍校,意思是説流動的人比較多,而且比較高檔次的。研發投入在大幅度增加,從2000年八百多億增加到兩千三百多億,按照“十一五”時期的規劃,至少今年我們鹽法投入的比重要按50%的速度在增長。有了這樣一些有利的條件,自主創新從理念和精神變成經濟上可行的經濟的活動,在“十一五”期間條件和以往是完全不一樣的。做研發説白一點是可以帶來財富和收益,帶來能力的擴張和利潤的增加。不能大幹快上遍地開花,現在有很多産業中間,我們想做的,聲稱要做原始性自主創新企業已經超過正在做這一類創新所有企業的總和,我們現在有沒有這個實力,有沒有這個可能性和需要之間的匹配問題。總的講,“十一五”期間創新有利條件正在快速形成。
在自主創新,我們點的是三個方面,原始創新也叫自主創新、整合創新叫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是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三個方面。原始創新和整合創新能力增強的同時,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也在增強,我們看一個最新的數據,這是跨國公司從當初用低技術勞動密集的産業往中國投資,轉到九十年代後期以後,大量向中國投資,高新技術的産業。從最近一兩年開始,跨國公司在中國做全球性研發的比重在迅速上升,致使今年一月份聯合國貿發會議作為非常重要的研發,他問了全球最大的研發比重最高的一千家大企業,你在2005年到2009年度準備把海外全球研發基地投到哪兒,60%多的跨國公司我要在中國建立全球性重要研發基地,美國是排在我們後面的,因為40%的跨國公司講我要到美國建研發中心,下來是印度,這個數據變化非常大,十年前的時候是第七位,只有30%的跨國公司到我們這兒,現在我們已經變成了全球重要研發最重要的東道國,“十一五”期間創新條件變得更好,獲利的機會、成功的機會更多。這是新的有利條件在形成。
新的制約因素也在出現,二十年支撐高速增長的很有限的條件,在“十一五”期間發生一些變化。一是要素在産業之間轉移所産生的增長效益在減弱。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有大量的資源,比如耕地、淡水、勞動力都在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生産要素用在農業部門和用在非農部門的産出能力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隨著農村發展的需要,農業生産的需要,特別是糧食安全的需要,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空間是大大減弱,依靠靠這種轉移帶來鉅額的財富的積累,以後我們要靠基本已經穩定下來的在非農産業中間的生産要素靠它單位産出的增加積累財富,它的難度在增加。
就業壓力、就業結構和産業升級之間的矛盾,現在就業壓力仍然很大,城鎮每年有幾百萬新增的勞動力,現在待轉移的勞動力26歲以下,初中以上的教育水準年輕相對高教育水準的勞動力已經差不多了,就帶來在城鎮,特別是在沿海地區適用農村勞動力局部短缺的現象在出現,農村還剩下將近兩億的勞動力在26歲到44歲之間,45歲以上,已經排除希望轉移之外,在這個年齡段上轉移能力降低,教育水準比較低,轉移成本比較高,因拖家帶口,這部分有大量就業的需求,轉移的能力和意願下降。正在轉移出來這部分需求在上升,就業中間出現非常大的結構性矛盾,産業在升級,所以壓力是非常突出的。有增長和環境資源矛盾是非常大的,體制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改革本身的難度也在增加。收入分配差距大,協調社會各方面利益難度大。協調各方面的利益,最後要真金白銀往裏投的,使用其他方面的資金量和工作安排和以前不太一樣。
作為13億的一個大國,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外部壓力在急劇出現,將來和外部經濟打交道的過程中,也許會有很多意料不到的壓力和矛盾出現,這是很大對外感到的協調問題,將是很長期的壓力。雖然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要轉移,但是適用勞動力直接適合産業發展的産業發展勞動力是下降的,從1美元經濟區調到兩美元經濟區,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小時、每元的工資,現在綠色部分原來都是我們的對手,現在直接變成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勞動力密集型産品的對手,4美元拉美地區有一個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便利,商品要素和勞動力的流動都是非常便利的。我們的製造業産品競爭力天下無敵手,隨著工資成本的上升勞動力的優勢在減弱。資源環境壓力非常大,産生全球5%的GDP,消耗全球32%的鋼材,47%的水泥,40%左右的煤炭,我們消耗的資源和産出能力是不匹配的。作為下一步保護環境資源的壓力,既是壓力又是新的技術和産業發展的機會,資源環境的壓力非常大。
這是超大規模經濟體外部壓力。這是出口的數額,在整個八十年代是很平的線,九十年代突然開始加速,這條線斜上去了,到2000年以後這是出口,變成一條非常陡的上升趨勢,從2004年開始超過日本,變成全球第三位,我們和日本只差幾十億美元,去年一下子拉開巨大的差距。按照這樣速度往上走,要不了幾年我們大概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全球市場本身的擴張又沒有這麼樣快,全球每年10%的速度擴張,對一個原有既定全球市場格局,我們的進入會對它發生一些衝擊和振動,對外部面臨的壓力在“十一五”期間有一個足夠工作和心理上的準備,這是很大的變化。
面對這些重要的變化,我們講在“十一五”規劃裏邊,我們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做到六個必須,它是有高度現實針對性的,我們解決經濟發展水準不高,還有很大一批人生活水準很低,解決所有的社會矛盾,解決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關係,最後都是要靠經濟實力的,因為我們剛才講還是仍然有利於發展很多有利的條件,所以“十一五”期間首先還是要確認,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把有利條件的繼續利用好。但是面對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轉移空間在縮小,面對這些新的壓力,我們一定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們也有這方面更好的條件提高的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的社會,要擺脫新出現的制約因素,對我們下一步發展的影響。使經濟發展的成果讓全體人民共用,建設和諧社會,必須要做到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和諧社會的建設,使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的成果,必須做到這一條,既是保證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經濟下一步發展的需要,社會收入分配過於不公平不公正本身就是社會下一步社會發展增長的阻力。要做到實現科學發展觀的轉變,真正做到在國內資源條件下的發展,使經濟更大程度的發揮出活力,必須要改革開放。“十一五”規劃我們提出科學發展觀統領,提出必須要做到六個必須,是高度針對“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和諧變化提出的,做到這一點,我們“十一五”期間就能夠真正做到繼續又快又好的發展,為我們各位企業家提供更多的創造積累財富的機會。
謝謝大家!(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 來源:搜狐財經
編輯: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