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西部、振興東北、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清晰地勾勒出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四大經濟板塊的提出正視了區域的差距和發展的不均衡,並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有區別地確定各自的發展目標和考核標準,是科學發展的具體體現。
“十一五”時期我國不僅要面對發達國家的先發優勢問題,也面臨與新崛起的大國的競爭問題,實施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順應時代的重大國策,必將為中國由大國走向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西部大開發
自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以來,國家在規劃指導、重大工程建設、資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對西部予以重點支援,“十五”期間中央建設資金累計安排西部地區約4600億元,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累計安排5000多億元,有力地支援了西部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使西部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特色産業發展開始起步,經濟效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西部12個省份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受地質地貌、資源儲備、基礎條件和區域位置等因素影響,各地的開發成本、效果和進度不同。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開發,通過國家支援、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加強植被保護,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強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支援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加強清潔能源、優勢礦産資源開發及加工。
東北振興
東北地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的工業基地。目前,東北的原油産量佔全國的2/5,木材産量佔全國的1/2,商品糧佔全國的1/3。此外,汽車、鋼鐵、重型裝備等産品生産也在全國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東北地區的問題在於傳統産業與技術的老化,振興的關鍵是如何發揮過去積累的優勢,卸下包袱,重樹輝煌。因此,東北振興的主要途徑是體制、産業與技術的吐故納新,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
“十一五”期間,國家將搞好東北地區煤炭、石化、鋼鐵、裝備等重點行業的調整改造,搞好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和採煤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做好部分城市和國有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工作,重點加強大型糧食基地建設,推進重點行業改革重組和技術改造。要逐漸建立起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産業援助機制,抓好阜新、大慶、伊春和遼源等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結合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研究推進金融、財政體制和機制創新;下力氣研究解決東北地區的金融不良資産問題。
中部崛起
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製造業基地,是我國重要的物資和産品集散交換中心和交通樞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佔有重要地位。
黨中央總攬全局,審時度勢,順應民心提出的中部崛起戰略,進一步激發了中部廣大幹部群眾的改革創新精神。中部地區要突出重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鞏固提高糧食、能源原材料、製造業等優勢産業,穩步推進城市群的發展,增強對全國發展的支撐能力;立足現有基礎,自力更生,在國家必要的支援下,著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加強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現代流通體系和現代市場體系建設。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努力擴大就業,逐步減少貧困人口,提高城鄉公共服務水準,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東部率先發展
東部有良好的發展基礎,而且還有新的發展機遇,還可以實現新的發展。但應該看到,東部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作用日漸顯現,因此,東部地區要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率先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
東部地區應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加注重節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和環境保護,實現既快又好發展,在科學發展道路上走在全國前面。(張玉玲)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