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稅並軌”可以説是近年來最熱鬧的經濟話題之一。其中引發的對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的種種指責多不勝數,兩稅並軌已經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只不過何時並軌還要看政府的態度和決心。明確兩稅並軌的時間表只會增加稅收制度的透明性,可以為今後引資帶來更好的效果。
新年新氣象。當拿到2006年第一張工資條時,有心的人一定會留意到,工資條“扣稅款”一項中的數字變少啦。因為修訂後的《個人所得稅法》已經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此輪稅制改革帶給老百姓的一項實實在在的普惠政策。
根據歷史經驗,大約每經過10年,中國的稅制就要經歷一次大調整,此前的幾次重大稅制改革分別發生在1953年、1963年、1973年、1983年和1994年。雖然新一輪稅制改革的打頭兵:出口退稅改革于2003年下半年開始啟動,然而回首這幾年,我們不難發現,稅制改革基本上一直處於討論進行得熱熱鬧鬧,改革事實上原地踏步的狀態。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並軌暫時止步不前,增值稅轉型限于東北三省特定行業試點,燃油稅改革擱淺,物業稅的改革則僅限于個別城市的模擬空轉試點。
既然個稅改革已經順利實施,那麼能借著這股東風,在2006年完成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並軌和增值稅的轉型,讓2006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稅制改革年嗎?
我們可以從三個視角來觀察此輪稅制改革的進程。
第一、財政能否消化稅制改革的成本;第二,經濟環境是否允許進行稅制改革;第三、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在稅制改革中的力量權衡。
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2005年12月29日舉行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預計,2005年全國財政收入將突破三萬億元。而據國家稅務總局2006年元旦快報統計,2005年全國共入庫稅款30866億元,比上年增長20%,增收5148億元。
按照最初的靜態估算,增值稅轉型將會使財政收入減少1500億元左右。但事實上,經過東北三省一年的改革試行,讓財稅部門終於摸清了財政可能減收的底線。按照目前方案向全國推廣,財政減收不過400億~500億元左右,遠低於最初1500億的估算。而據人民大學安體富教授估算,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改革,如果稅前扣除標準向外資企業靠攏,總體上要付出300億到500億元的成本。也就是説,增值稅轉型全面鋪開和兩稅並軌可能帶來近1000億元的財政收入減少。這對於連續兩年稅收增收超過5000億元的中國財政來説,不是一件不能為的事。
更何況,近年來,稅務當局一直在加強稅收徵管的力度。稅收專管員制度的恢復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在1997年稅收徵管體制改革之前,稅收專管員一直在我國的稅收徵管體制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1997年,國家稅務總局開始全面推行稅收徵管體制改革。2001年,又在一些地區開展以資訊化支援下的稅收專業化管理為核心內容的徵管體制改革試點。實行徵收、管理、稽查“兩分離”或“三分離”,電腦網路開始在稅收徵管中擔綱重任。稅收專管員淡出稅收徵管舞臺。但是到了2004年底,稅務總局再次恢復稅收專管員制度,要求專管員去企業核實申報納稅的情況,堵住企業的偷逃稅行為。此次個稅改革的一大亮點:實行全員全額申報制,其實也是在減稅的同時,加強了對應納稅收的監督和徵管。如果能把應該繳的稅全都徵收入庫,自然可以減輕財政因為稅制改革帶來的收入減少的壓力。
稅制改革推出的時機,還需要考慮稅制改革的收入效應和當下的經濟形勢是否匹配。其實,近年來,我國的經濟一直面臨著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投資過快,産能過剩成為懸在中國經濟頭頂上的達摩利克之劍。增值稅轉型改革後將允許企業抵扣購進固定資産所含進項稅額,在大大減輕企業稅收負擔的同時,也會刺激企業投資的熱情。但是,如果汲取東北三省試點的經驗,將增值稅轉型改革限定在一些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中進行,增值稅轉型改革不僅不會成為投資過快的推動力,反而會成為政府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有效工具。而國家稅務總局于2005年底在其官方網站上刊出了一篇題為“東北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的文章,明確指出東北的試點為下一步增值稅轉型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似乎也在暗示著增值稅轉型改革即將全面實施。
但是,中國的增值稅收入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享,75%歸中央,25%歸地方。因此,增值稅的改革勢必會對地方財政收入帶來影響。由於各地方的經濟結構不同,地方財政收入受稅制改革的影響也不同,如何在地方間公平地分攤稅制改革的“成本”?妥善處理這些問題成為順利進行稅制改革的關鍵。
“兩稅並軌”可以説是近年來最熱鬧的經濟話題之一。其中引發的對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的種種指責多不勝數,就像筆者之前的文章中説到的,兩稅並軌已經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只不過何時並軌還要看政府的態度和決心。但是有一點需要再次提醒的是,明確兩稅並軌的時間表只會增加稅收制度的透明性,可以為今後引資帶來更好的效果。因為對企業來講,政策的可預見性和規範性是最重要的。
如果想用一句話對2006年的稅改形勢做一判斷,也許應該説:前途是光明的,然而道路依然曲折!(王擎)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