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谷臺商高科技産業基地內一家LED燈具廠研製的冷卻散熱器 (張九強 攝)
進入綠谷臺商高科技産業基地,絲毫聽不到機器轟鳴,暗示著這裡“專注于引入高科技企業”的定位。但更特別的是,基地內的綠谷惠臺科技育成中心(以下簡稱“育成中心”)成立一年多來,不僅以其獨特的模式陸續“養成”了數個高科技項目,而且絕大多數實現了泉州乃至大陸零的突破。
育成中心,顧名思義是將項目孵化落地。作為大陸首創且唯一由地方政府投資、臺灣著名科技學者規劃主持的全方位科技育成中心,綠谷惠臺科技育成中心已成功引進10個技術項目、6個臺灣高科技育成項目。當中,有的將生産出大陸首部自主研發的整合電路測試儀器,有的則將製造大陸為數不多的環境監測分析儀器,還有的將生産高效節能電磁感應熱能設備。
精選臺灣高新技術“種子”
人們一般會把陶瓷與“易碎品”聯繫在一起,但走進泉州永德科技陶瓷,你就會改變這種想法。不大的廠房裏,幾臺新引進的設備正等候調試,展架上的成品則涵蓋了陶瓷水果刀、陶瓷刮鬍刀片、陶瓷彈簧以及眾多陶瓷製成的精密機械零件。據介紹,目前有能力從事這類生産的企業,大陸只有10家左右。
該公司便是育成中心最早“孵化”成功的項目之一。總經理郭春魁告訴記者,公司專心研究醫療領域用的陶瓷手術刀具及相關醫療器具。“被陶瓷刀劃過的皮膚,傷口癒合要比一般金屬刀劃過的來得快。”而之所以選擇綠谷,他表示,是因為看中育成中心強大的專家團隊,“他們能夠幫我們進行市場分析,提供政策支援,總之軟硬環境都很好,我們可以專心進行研發。”
一席話折射出綠谷惠臺科技育成中心的運作模式。據該中心主任黃克明博士介紹:“育成中心委聘臺灣科技界著名專家胡錦標、王時俊兩位博士率領專業團隊負責規劃與經營,專家團隊由7人組成,依靠專家團隊的既有人脈關係,向臺灣行業協會、高校等蒐羅具備較成熟技術的企業、項目到泉州落地,這就一定程度保證了項目的高端性。”他舉例:“我們重點鎖定光電科技、電子資訊科技、綠能及環境科技、精密儀器及機械科技、生物科技等領域,但這些領域多數在泉州尚未形成供應鏈,我們接著就要考慮,這類項目落地後,在泉州是否能夠比較方便地購入原材料,比如可以從廣東、臺灣、上海等地就近購買等等 ,這些條件成熟,我們再進行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分析,協助其到綠谷試點建廠。”
除了精選臺灣高新技術資源,協助“落地”企業申報政策扶持外,惠臺科技育成中心也著力促成臺灣高校、本地高校與企業的“校校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