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力度、産業結構與佈局加快調整、對臺交流合作探索新模式、城鄉統籌發展創建新格局……在今天的八閩大地,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形成的戰略共識,正以前所未有的開發開放步伐堅實邁進。
2009年5月,國務院發佈了《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一年以來,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熱潮涌動,亮點頻現。從海濱到內陸山區,從中心城市到廣大農村,從經濟特區到民企重鎮,福建全省各地以海西戰略為龍頭,結合自身實際,抓搶機遇,比學趕超。海西建設呈現出百舸爭流、千帆競秀的可喜局面。
廈門 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2月25日,集美新城奠基;3月25日,海滄灣奠基;4月26日,翔安隧道正式通車;4月29日,翔安新城奠基……2010年以來,廈門市一系列針對島外區域的大手筆建設,標誌著廈門“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全面啟動。
根據《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要加強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規劃協調,逐步形成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骨幹、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2009年8月,在中共廈門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廈門首次提出“島內外一體化”新概念,並著手制定和實施島外新城建設規劃。
廈門市委書記于偉國表示,廈門島內建設已臻成熟,發展空間已趨飽和,而島外廣大區域的發展又相對滯後,島內外二元結構比較明顯,廈門迫切需要實現歷史性的突破,形成島內外一體化也就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以拓展經濟特區發展新平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翔安區是廈門的一個島外新區,長期以來發展滯後。翔安新城建設後,新城核心區總用地約9.5平方公里,規劃人口20萬人,將打造成一個集中央商務區、總部經濟區、溫泉度假區、行政中心區在內的現代化濱海新城,成為廈門島人流物流進出的重要門戶。
翔安區區長柯志敏説,翔安新城的建設,將對區內周邊區域起到帶動和推動作用,翔安將與廈門本島一同成為閩南“金三角”的都市核心區域。
同處島外的海滄區開發較早,但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在過去的一年裏,海滄頻頻揮出“大手筆”,海滄灣公園、海滄湖、體育中心、海滄大橋西引橋等一批重點市政交通項目紛紛開工建設或完工,其中景觀改善工程的投資額超過2億元,相當於前10年的總和。
根據規劃,今後廈門城市框架和基礎設施佈局將向島外新區延伸,力爭到2020年形成一個24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明確、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新城區,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將擴大到330平方公里。
福州 先行先試積極打造榕臺經貿合作區
福州是距離臺灣最近的內地省會城市,福州籍的臺灣鄉親有80多萬人。憑藉獨特的地緣、親緣優勢,加上日趨開放的發展態勢,福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投資興業,産業對接、經貿合作日趨熱絡,迄今在福州投資的臺資企業已達2930家。
作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福州在先行先試方面一直走在前列,相繼被國家確定為臺商投資區、海峽兩岸直航試點口岸、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臺胞落地辦證口岸,成為祖國大陸對臺優惠政策覆蓋面最廣、兩岸合作交流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國務院頒布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後,福州市先行先試積極打造榕臺經貿合作集中區。根據規劃,將推動放寬臺商投資的股比限制,落實增加對臺合作的用地指標等政策措施,加強與臺灣相關行業協會、同業公會及科技園區等合作對接,吸引各類臺商投資項目落地,加快形成以閩江口區域為主的産業對接集中區。
福州市外經貿局局長張獻勇説,福州在推進榕臺産業對接中的優勢明顯,將加大力度吸引以光電、機械、石化為主的臺灣相關産業成建制轉移;啟動與臺灣相關科技園區、研發機構聯絡商談,開展榕臺科技園區合作及共同設立研發中心;進一步提升福州與臺灣區域合作的水準和層次。
目前,落戶福州的臺資企業已覆蓋工業、林業、農業、建築業、商貿業、房地産業和服務業,並從勞動密集型産業逐步轉向電子、汽車、精密儀器等高科技領域,産業支撐作用日益增強。
“當前,福州正步入加快發展的快車道。”福州市長蘇增添説,作為海西省會中心城市,福州正著力打造榕臺産業對接合作、集聚發展更加良好的載體,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新興産業,推進港城、港區互動發展,促進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準提升,大力發展提升旅遊業、會展業,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準推進中心城市東擴南進和宜居建設。
寧德 環三都澳崛起海西東北翼新增長極
寧德三都澳城澳港是寧德口岸最早被國務院批准開放的一個港區。福建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以來,寧德適時作出實施環三都澳區域發展的戰略決策,重點發展以能源、冶金、石化、造船為代表的臨港重化工業,崛起成為海峽西岸東北翼新的增長極。
寧德市委書記陳榮凱表示,環三都澳區域以三都澳為中心,以寧德1046公里海岸線為主軸,立足沿海、融入海西,面向臺灣、背靠內陸,北承溫州、南接福州,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後發潛力。
2009年2月18日,海西首個核電項目在寧德沿海動工,填補了海西核電建設的空白。這是福建能源建設史上投資最大的項目,也是迄今國家在閩東布點最大的投資項目,標誌著海峽西岸最大的能源基地在寧德誕生。除核電這一骨幹項目外,寧德市還有火電、水電、風電、潮汐發電等眾多項目。早在2003年9月28日,大唐寧德火電廠便落戶三都澳白馬港灣塢半島。
寧德核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日丹説,海峽西岸經濟區由地方發展戰略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對寧德核電來講是個難得的機遇,進一步堅定了投資建設的信心。
堅實的能源保障直接帶動了環三都澳臨海大工業的崛起。在霞浦溪南半島,福建省政府和中海油公司簽訂協議,中海油將規劃建設船舶裝備、石化等八大基地;在蕉城潭灣港區,福建和鞍鋼集團將合作建設一座現代化鋼城;大唐集團與寧德市簽訂投資50億元的煤化工項目,並創建煤炭集散中心。此外,還有500萬噸油品儲備、多晶硅、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項目也確定落地寧德。
陳榮凱表示,2010年,寧德將重點抓好寧德核電、寧武高速、海西寧德工業區等大項目,加快推進112個總投資1222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
同時,在産業集聚上將加快推進大型鋼鐵、石化項目規劃建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高純鋯、鎳合金等戰略性産業,爭取3至4年內形成3個産值超200億元、10個産值超100億元的産業集群。
除了福州、廈門這樣的中心城市繼續發揮領頭羊作用之外,泉州、三明、南平、龍岩等地也在找準自身定位的基礎上培育優勢,加快發力。素有“民辦特區”之稱的泉州市提出打造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兩岸産業合作基地;生態條件得天獨厚的三明市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打造資源性+環保型的産業鏈條;閩北南平市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和武夷山雙世遺品牌優勢,做大做強“海峽旅遊”品牌;之前以農為主的龍岩市謀求轉身,在龍工、龍凈、龍馬等一批領軍企業的帶領下,積極發展機械産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