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香港商報:兩岸經貿關係面臨轉型考驗

  時間: 2008-10-09 09:16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8日電 香港商報10月8日發表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撰寫的文章説,過去20多年來的兩岸經貿關係,臺商持續投資大陸促成製造業向大陸轉移,帶動了兩岸貿易與人員的往來,成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主軸。如今,外在的世界經濟情勢發生變化,已衝擊到兩岸的經濟環境;內在方面,臺灣再度政黨輪替,兩岸關係出現和平發展的契機,而兩岸經貿關係也面臨著轉型的考驗。

  文章摘錄如下:

  今年3月大陸“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談到兩岸經貿關係時表示,從2005年到現在,大陸對臺灣實施了大約近60項的優惠政策;為了臺灣同胞的利益,甚至願意作出必要的犧牲,讓臺灣保持著多年的鉅額順差;臺灣至今還限制大陸的産品多達2000多種,也限制大陸的企業到臺灣投資。對於加強兩岸經貿關係,他以八個字來概括,就是“加強合作、互利共贏”。馬英九不久前也指出,將在一兩年內快速開展兩岸經貿關係,而不只是週末包機及開放大陸人民來臺觀光。這顯示兩岸對經貿問題都在醞釀與構思新的互動模式。

  過去由臺商投資大陸而引發的兩岸經貿關係,有學者稱之為“功能性合作”的架構,這種互動方式沒有政府機製作後盾,在出現經營爭端、投資保障、人身安全、雙重課稅、相互認證、智慧財産權等問題時,往往無法有效解決,造成雙方的困擾。針對這個問題,馬英九曾經提到兩岸簽署“綜合經濟合作協議”,近期兩岸更興起探索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熱潮,如設立“自由貿易區”、“兩岸經濟論壇”、“兩岸經濟合作聯席會議”、“商務仲裁合作機制”、“兩岸經貿協商的機制”、“建立兩岸經貿合作制度化安排”、“兩岸産業合作平臺”等,相關構思都是希望透過各種機制,推動兩岸貿易、投資、人員交流朝直接、雙向發展;讓兩岸經貿轉型、升級,步入一個新的、互利雙贏、正常的兩岸經貿關係。

  在架構的探索之外,兩岸近期都推出了若干單邊措施,為經貿往來加溫。例如大陸在江蘇昆山籌劃“兩岸經濟自由貿易試驗區”;湖北規劃將該省打造成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以及海峽西岸之後全大陸臺資聚集第五極。

  臺灣方面則于6月19日通過“小三通人員往來正常化實施方案”,取消非設籍金門、馬祖的臺灣居民不得經由“小三通”進入大陸的限制,全面擴大“小三通”後,客流量比6月增長51.7%;6月30日開辦金融機構及外幣收兌處申辦人民幣兌換業務,使今後兩岸的資金融通將更加方便;另在兩岸合作探採油氣方面,今年4月中旬,大陸的中國海洋石油公司(CNOOC)與臺灣的中國石油公司(CPC),恢復油礦探勘。8月,臺灣的國際貿易法律權威羅昌發與大陸的張玉卿,同時成為世界貿易組織“補貼暨平衡稅措施委員會(CSCM)”成員,顯示兩岸在WTO的競逐有緩和的跡象,至少可説此次兩岸並沒有相互抵制,為兩岸互動創造和諧的氛圍。

  此外,為因應兩岸與世界經濟情勢的變化,馬政府積極規劃並實施多項兩岸經貿互動方案。例如在7月31日通過海外企業來臺上市鬆綁及適度開放陸資投資臺股的有關方案,包括開放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來臺投資證券、期貨市場。而為了讓陸資也能來臺參與12項愛臺建設,也將在今年底以前,完成包括開放陸資來臺投資生産事業等67項議題的鬆綁。中期的規劃方面,明年起還有142項議題將陸續推動鬆綁。例如將開放包含陸資銀行在內的外資,可以投資臺灣的銀行;研議開放陸資銀行來臺設立辦事處及分行。

  總之,適逢當今世界經濟大變革、大調整、外部不確定性增加的時刻,大陸經濟已處於需要順應世界時勢變化的時候。中國大陸亟須重建一種能夠使經濟保持活力並永續增長的機制,而這種機制間接會影響到大陸吸納外資的作為,包括臺商與兩岸經貿關係亦在其內。此外,從歷史與地理位置來看,臺灣經濟發展的重點還是在大陸。過去兩岸透過臺商進行兩岸經貿交流,獲得了雙贏;大陸吸納臺灣的投資,獲得了可觀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臺灣則透過對大陸的投資,使本地産業獲得了發展新空間,促進産業升級,維持臺灣的貿易和經濟發展。

  臺灣資源原本匱乏,製造業與代工型高新技術産業轉型升級又困難重重,要持續發展就必須更加對外開放。面臨全球經濟變革與大陸經貿雙邊競逐的臺灣,兩岸經貿關係尤須與時俱進,以更開放的態度積極面對、運用大陸市場,結合大陸的優勢,才能持續發展臺灣的經濟。

 
編輯: 陳寧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