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點
時間:2009-11-13 14:06 來源:人民日報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切實做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
1.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是我們黨根據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來的。堅持以人為本,與我們黨提出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以人為本的人,是指最廣大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以人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就要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滿足人們的發展願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權;就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品質、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我們今天強調的以人為本,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與它存在著實質上的區別。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體現了樸素的重民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對於“君”、相對於統治者而言的,其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以人為本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地位,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以人為本也不同於西方的人本主義。近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迷信、崇尚科學,反對專制、崇尚自由,反對神性、張揚人性,對於反對封建主義、推進人的解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人本主義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離開人的社會性,以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説明社會歷史,在本質上是為資産階級取得和維護統治地位服務的。以人為本,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而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義,則站在唯心史觀的立場上。這是它們的根本區別。
2.以人為本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群眾是生産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胡錦濤同志指出,相信誰、為了誰、依靠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對於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説,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發展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始終是最緊要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國各族人民實現自己利益、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創造性事業。廣大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我們事業成功的保證。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作用,營造充分發揮人民群眾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形成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強大力量。
中國共産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帶領廣大人民實現自己的利益。無論是戰爭年代浴血奮戰推翻三座大山,無論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鬥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實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具體地、深入地落實到黨和國家制定和實施方針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實到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産生活的工作中去。
3.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堅持以人為本,要把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放在首位,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和代表人民的意願,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用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來衡量一切決策,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上。
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中體現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經濟建設,要著眼于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政治建設,要著眼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合法權益,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文化建設,要著眼于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品質,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社會建設,要著眼于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不斷建設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最高追求,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要做到心裏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要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需,傾聽群眾呼聲,體察群眾情緒,反映群眾訴求,關心群眾疾苦,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
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密切聯繫群眾,始終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最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會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億萬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黨和國家的事業,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支援和擁護才能取得成功;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支援和擁護才能切實貫徹執行。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巨大智慧和創造力,使我們的改革和建設事業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激發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偉大事業中來。
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竭誠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觀點、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要切實轉變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認真做好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和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切實改進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堅持和完善聯繫群眾的制度,堅持和完善各項辦事制度,拓寬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
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就是要把改革發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和健康水準上,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上,體現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益上,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具體體現和最終目的。如果發展的成果沒有或很少被最廣大人民享受到,發展為了人民就會落空,發展依靠人民就沒有基礎。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眾得到應該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有所增加,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豐碩成果,人民群眾的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物質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各種權益依法得到保障,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極大提高。同時,要清醒地看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不同地區和部門、不同群體和個人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是有差異的,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産、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就不利於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就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安定團結的大局。
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切實做好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的工作,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加快完善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擴大覆蓋面。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切實做好保障義務教育的工作,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堅決糾正教育領域亂收費現象,切實減輕群眾的教育負擔。切實改進公共衛生服務,積極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進城市社區醫療發展,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大力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堅決維護社會穩定,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切實做好安全生産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和交通安全等的監管,儘快扭轉事故多發狀況。進一步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堅決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對群眾提出的合理的應予解決的要求,要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實,對因客觀條件不具備、一時難以解決的要求,要講清楚道理,做好深入細緻的説服教育工作,引導群眾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
4.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
經濟社會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和條件,沒有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也就失去了基礎和保障。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離開了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就失去了目標和動力。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産主義。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産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實現共産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要立足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奮鬥。以人為本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同時又為實現遠大理想和最終目標指明瞭現實途徑。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既著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去。要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通過不斷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受到生産力發展水準和社會現實條件的制約,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不能超越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只有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和社會文明的持續進步,人民群眾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滿足,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實現。要從基本國情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做到既增強工作的緊迫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抓住機遇加快各項事業的發展,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充分考慮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不能一下子把胃口吊得過高。要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做好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準備,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踏踏實實地艱苦奮鬥。要堅持從具體事情做起,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推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人民日報》 ( 2006-07-21 第08版 )
編輯:高大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