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時代兩岸産業合作 新模式浮出水面

時間:2011-09-06 13:57   來源:南方日報

  “三大基地一服務處”,此次論壇最為引人關注的環節之一是,代表兩岸産業合作新模式的粵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粵臺石化合作基地、粵臺光電合作基地及惠州臺商轉型升級服務處)將在惠州揭牌。

  省臺辦副主任張科表示,在加快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粵臺産業合作正醞釀著一系列的新突破,兩岸通過提升産業合作層次、構築合作新平臺、形成分工新模式,特別是通過合作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共同完成産業轉型升級,搶佔國際市場制高點的新戰略態勢日益清晰,而這些新突破,也將成為提高兩岸尤其是廣東産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和觀察點。這也意味著在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時代兩岸産業合作特別是粵臺兩地合作新模式已浮出水面。

  在論壇開幕前,本報記者赴惠州調查採訪,試圖以惠州與臺灣産業合作的新突破為觀察窗口,剖解ECFA時代兩岸産業合作的新模式。

  産業合作主體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金、技術密集型

  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貿加工型企業和部分臺資企業一樣,都必須通過轉型謀求新的生機。惠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奕威介紹説,近年來在惠臺産業合作向高端發展的趨勢下,惠州市一方面加大了對部分在惠臺資企業的轉型引導和幫助,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資時也有選擇地引進了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的臺資企業落戶,並通過産業輻射、集聚和配套,帶動了包括本地和臺資企業在內的産業轉型。據統計,目前在惠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臺資企業有60多家,如臺灣知名企業台塑集團、統一集團、華通電腦、富士康集團等。

  除了引進資金和技術,惠州市還借力ECFA與臺資企業一同建設科研機構、培養研發人才。2009年底,在試圖通過購買技術進入全球液晶面板市場遭受困難之後,惠州本土的大型電子企業TCL公司便把腦筋動到技術的載體“人”身上,並從在該領域擁有較強技術優勢的臺灣大量引進人才,目前,該公司已建成了一支由臺灣管理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團隊。

  企業借外腦,政府建智囊。2010年8月“臺灣?廣東周”期間,惠州就與臺灣新竹市簽署了兩市友好合作備忘錄,並在惠州仲愷高新區與新竹共建“電子資訊研究所”,以加強雙方在光電、半導體方面的研發合作。

  而在此次論壇上即將揭牌的省內首個“粵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其合作內容不僅是引進臺灣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還計劃構建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3家、臺資企業創新平臺15家、共同培育科技仲介服務機構5家,力爭建設成為國家級對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

  合作新平臺

  從鄉鎮為主要載體升級為以工業地域綜合體為主體

  過去20年,與珠三角乃至全國其他臺資集聚區一樣,在惠州投資的臺資企業主要以鄉鎮作為發展載體,並逐漸形成了汝湖鎮的電腦線路板、石灣的塑膠、陳江的電子、小金口的燈飾等若干具有特色的産業集群。

  時移勢異。在産業升級的今天,原有以鄉鎮為主要載體發展産業集群的模式逐漸顯露出缺陷。惠州市發改局局長胡建斌指出,目前在惠的臺資企業以鄉鎮為載體的集聚規模不大,且具有品牌、規模和市場優勢的大型企業少,産業鏈條上的配套企業少,這些導致産業集群效應仍不夠強,

  在ECFA時代,隨著兩岸産業合作走向高端化,産業合作的載體也呼喚專業化、園區化,在這種大背景下,工業地域綜合體這樣一種全新的合作載體便在惠州應運而生。所謂工業地域綜合體,是指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由許多有經濟聯繫和生産協作關係的工業企業共同組成的綜合生産體系。

  “如大亞灣石化區裏的臺灣石化合作區,分工就非常細化和清晰,而我們對於進入合作區的企業的要求也非常高。”胡建斌説,為了提高産業合作層次,近年來惠州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了LED、精細化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上,而且基本上是根據區內産業鏈進行招商,拒絕重復和低端化,鏈條上缺什麼就招什麼。在大亞灣石化區,選商擇資的門檻更高,要求引進的企業必須是細化行業中的全球前三強。

  “ECFA的簽署為兩岸經濟轉型和重組産業鏈提供了契機,石化行業在其中擔當重要角色。”暨南大學廣東産業發展與粵港澳臺區域合作研究主任陳恩説,臺灣石化産業的産業鏈較為完整,特別是處於中下游的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低污染的石化深加工産品是其優勢所在。就目前惠州的石化産業來看,陳恩表示,大亞灣兩大主導項目煉油和乙烯屬於石化産業鏈的上游和中游産業,缺乏産業鏈的下游端;而臺灣石化業目前正面臨著島內原料短缺、供求失衡等問題,雙方若能以“粵臺石化合作基地”為契機,互相彌補短板,不僅將解決臺灣原料、市場等問題,還將使得惠州石化産業的産業鏈得以延伸。而基於惠州“産業鏈缺什麼招什麼”的策略,臺灣知名的化工企業和桐集團、李長榮橡膠等投資的石化中下游企業已在大亞灣石化區建成投産。

  合作新分工

  從垂直分工為主跨入到水準分工為主

  “我們過去有1900多名工人,一年産值2億元;2009年開始轉型後,我們把生産環節放到了臺灣,在惠州只留下50人的研發團隊,同樣實現了2億元産值,今年産值有望增到3億元!”今年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率領珠三角九市産業轉型升級巡迴檢查講評會成員一行來到惠州,惠州的本土民營企業正源微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正明為代表們展示了公司“反代工”轉型升級過程。

  事實上,在惠州像正源微電子公司這樣依靠自身技術優勢實現産業梯度“倒置”的目前並不多。但相對於過去的20年裏,惠臺産業合作先是經歷了惠州承接臺灣的産業梯度轉移為主的階段,繼而進入到臺資企業佔據産業鏈中高端、本土企業佔據産業低端的垂直分工形式,正源微電子的案例雖然不多,但具有“兩岸産業分工開始步入新階段”的標誌性意義。

  “全球産業鏈正隨著世界消費格局的演變而在悄然變化,尤其是金融危機發生後,歐美市場至今尚未恢複元氣,中國消費市場卻一枝獨秀,而‘反代工’也在多地上演,這也預示著兩岸産業水準分工時代的到來。進入ECFA時代,惠臺産業合作迎來了水準分工、兩地各自發揮優勢、共同搶佔國際産業制高點的新階段。”胡建斌説。

  “其實惠臺兩地企業在新興産業上的合作空間很大,特別是LED産業,作為惠州的電子資訊産業基地,仲愷高新區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LED産業鏈,僅去年的産值就達200億元。”胡建斌説,包括LED在內的一些高端電子資訊産業,臺資企業的市場能力很強,也有一定技術優勢,而惠州近年來的技術和研發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兩地正好可以在一個水準分工上形成有效互補、共創雙贏,而此次即將成立的“粵臺石化合作基地”和“粵臺光電合作基地”也將成為一個很好的合作平臺。

  在新的分工模式下,陳奕威提出,未來兩地企業可採取既分工也合作的形式,産品先在臺灣完成開發並試産穩定後,再將量産工作快速移往惠州,利用現有品牌開拓大陸市場;同時,逐步拓展合作領域,進行更高層次的合作,比如共建研發基地、建立産業合作機制等;屆時臺商可以將資金調度環節留在臺灣,而生産、行銷、研發等環節則逐漸擴展到惠州。

  對於在新形勢下包括惠臺在內的兩岸合作發展的前景,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業斌認為,惠臺兩地無需過多在意“你賣我什麼、我賣你什麼”的問題,而關鍵在於新發展形勢、新合作模式下的新經濟共同體,因為雙方不只是靜態上的優勢互補,更重要的是動態上的産業整合,共同在全球産業分工和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置,到時,或許真的就如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先生所説,兩岸兄弟聯手賺世界的錢了。(記者 張昕 鄧紅輝 李長虹)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