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結合“十二五”推動兩岸産業雙贏

時間:2010-11-15 13:59   來源:台灣網
  兩岸經濟協議(ECFA)生效,各項經濟合作計畫漸次展開,可望為臺灣經濟注入新成長動能。於此同時,大陸研擬的“十二五規劃”自明年起執行,其擘劃未來五年大陸經濟與産業發展的藍圖,結合ECFA,無疑將觸動兩岸産業的競合關係,從而進一步影響臺灣“黃金十年”的發展,值得關注。

  臺灣《經濟日報》13日社論指出,大陸“十二五規劃”以“穩成長、調結構、促消費”為主軸,總方向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特別強調扶植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及服務業。在新戰略性産業政策引導下,大陸高附加價值加工製造業、節能環保、能源原材料、資訊、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將逐漸成為重要産業;至於服務業,在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城市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推進下,醫療衛生、教育、交通、物流、電信等行業可望有較快發展;經濟成長模式的轉變,則可為金融、租賃等生産性服務業、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新興現代服務業,提供更大的成長空間。

  在ECFA機制下,臺灣應掌握大陸執行“十二五規劃”過程中的結構調整及新産業發展機會,促進兩岸産業合作以共創雙贏。以産業類別而言,大陸提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與政府規劃的六大新興産業,如綠色能源、生物科技,以及四大新興智慧型産業,如雲端計算、智慧電動車等,實有相當高的同質性,足見兩岸對新興産業的發展方向有志一同,未來應有寬廣的合作空間。

  社論分析,在宏觀層面,兩岸産業發展各有優劣勢;大致上,臺灣的産業基礎較強、産業鏈較完整、研發與創新能力較強,但缺乏品牌和市場支援;大陸佔有多樣性的市場優勢,但産業鏈較薄弱,尤其是上游原材料供應和技術、創新能力較不足。因此,兩岸若能通力合作,形成完整的産業體系,必能發揮整合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

  但在微觀層面,兩岸産業無可避免地存在利益衝突,可能影響合作的推展。首先是企業之間的競爭;隨著大陸企業愈趨成熟和壯大,臺商在經營管理和技術擁有的領先優勢將逐漸消失,企業合作意願面臨考驗。其次是産業之間的競爭;大陸綜合力提升,積極建構完整的産業體系,但臺灣産業受制于市場腹地,發展速度較緩,兩岸産業競合關係逐漸改變。過去的兩岸産業優勢互補、合則兩利等論述,在新形勢下恐將過時。因此,化解兩岸産業界“相互競爭”的心理障礙,提升彼此合作意願,是兩岸官方責無旁貸的課題。

  社論強調,促進兩岸産業合作是ECFA的重要內容之一,大陸的市場腹地廣大,加上已是全球最重要生産基地,兩岸産業合作産生的規模經濟效果,將為臺灣企業的轉型升級及臺灣經濟持續成長帶來良性迴圈的機會。當局應研擬能充分利用大陸“十二五規劃”與ECFA商機的相關政策,致力於促進兩岸由目前淺層的企業合作,提升為深層的産業整合,共同建立完整的産業鏈體系。

  社論最後表示,自2008年底起,由兩岸官方支援推動的“産業搭橋專案”計劃,已針對15項重點行業舉辦近20場會議,在促成企業交流、合作方面初具成效。以LED産業為例,在搭橋專案下,兩岸業者正計劃編制“兩岸LED産業合作大事紀”和“産業白皮書”,並加強互動研究,落實産品標準、檢測等工作。然而,推動兩岸産業合作最大的障礙,在於兩岸産業的互信不足,在“搭橋專案”之外,兩岸更需有具體的規劃方案和政策支援。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