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工程加速凸顯中國熱點城市房地産業“民生”意蘊

時間:2011-01-11 12:38   來源:新華網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保障房項目布點已從郊區到市區呈現“全面開花”態勢。比如,9月底開工的上海首個公共租賃房項目——上海地産普陀項目就位於上海西部的中、外環線之間、蘇州河北岸,建成後可提供4000余套公共租賃房。

  事實上,“保障房”已成為上海的一項制度性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以來,上海出臺的與保障房有關的文件就達17個之多,小到保障房陽臺建設要求和面積計算方法,大到大型居住社區土地儲備等。

  在另一個高房價城市,北京的保障房建設近年來也明顯提速。官方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北京市保障房完成投資1035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7倍。2006年至2010年,北京市分別新開工保障房115萬平方米、592萬平方米、803萬平方米、938萬平方米和1200萬平方米,累計約佔同期全市住房總規模的三分之一。

  一頭牽著經濟,一頭牽著民生,中國的房地産業近年來快速發展但頗受爭議。一方面,快速進展的城市化、國內外大量資本的涌入等因素致使房價一直面臨較大的上漲壓力;另一方面,政府主導的保障房建設存在一定程度滯後,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難以有效滿足。這種矛盾在部分房價較高的熱點城市尤為突出。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上海、北京等多個城市保障房的明顯提速意義重大。復旦大學房地産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説:“這將大大穩定人們對市場的預期,大量保障房的建設、供應,將為中低收入人群改善居住條件帶來希望,為平抑房價過快上漲創造積極條件,也進一步增強了各方對樓市調控的信心。”

  專家認為,不久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形成符合國情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和商品房體系”,這為中國房地産業將來一段時間的發展和調控確定了方位。近年來政府為調控房地産市場接連出臺的一系列措施中,“推進保障房建設”一直是“組合拳”中的重要內容。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