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林城貴陽-民風習俗

時間:2009-10-19 14:56   來源:台灣網綜合

  貴陽是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各地民族節日內容豐富,各具特色。苗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跳場”等民族節日,為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尋找意中人提供了極佳的機會。

  在民族節日、集會期間及農閒時節,農村要開展演地戲、跳蘆笙舞、賽歌、賽馬、鬥牛等饒有情趣、極富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體育活動。而那鄉間寨上民族情趣極濃的婚俗、酒規、葬禮,也會使遊人大開眼界。如果你有幸參加這些民族節日的話,一定會感受到少數民族的濃郁風情。

  
  1、六月六

  六月六”是貴陽布依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貴陽市及鄰縣成千上萬的布依族群眾便要集于風景秀麗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繞花間,乘遊船,吹木葉,唱山歌,盡情歡度佳節。男女借機向意中人表達愛慕之情。

  六月六”的緣起,有這麼一個傳説: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麗的布依族姑娘繡了一幅花開錦繡、香飄長天的青山秀水圖。魔王見此寶圖,頓起賊心,前來搶奪。姑娘和眾鄉親苦戰七天七夜,終因力量懸殊,六月初六這天,眼看寶圖就要落入魔王手中,姑娘急中生智,將圖拋向空中,寶圖即化為花溪的青山秀水,魔王被氣死化為一堆亂石,沉入花溪河底。此後,為了紀念這位造就花溪秀美山川的布依姑娘,每年六月初六,人們匯集于花溪河畔,載歌載舞,以表敬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名揚省內外的“六月六”歌節。

  
  2、四月八

  “四月八”是貴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其中,規模最為宏大、場面最為隆重、影響最為深遠者,當首推貴陽市苗族的“四月八”慶祝活動。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這天,貴陽市及鄰縣的苗族群眾都要身著民族盛裝,雲集貴陽市中心噴水池一帶。他們吹響蘆笙、簫笛,唱著山歌,跳著苗家舞蹈,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四月八”的由來傳説甚多,主要是為憑吊“四月八”葬於今噴水池一帶的古代苗族英雄,輩輩相傳,而成習俗。

  如今,貴陽的“四月八”已成為貴陽及其附近苗、布依、侗、壯、水、仡佬、漢等民族共同狂歡的節日,成為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的盛典。少數民族男女青年還借此機會,通過自己飽含深情的舞姿與歌聲尋找意中人。

  3、蘆笙舞 

  蘆笙,是一種古老的竹木製簧管樂器,大的有一丈多,小的不及一尺,管的數目多的有10管,少則單管、雙管,最常用的是6管,其音調可雄渾低沉,亦可清脆高亢。在苗族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苗族人民不僅把蘆笙作為本民族的代表物,還把它融于舞蹈、音樂中、水、布依、瑤、彝等民族舞中,蘆笙舞也甚為流行。

  蘆笙舞現有曲百首,舞步百餘種,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種。這些舞步節奏明快、粗獷熱烈。蘆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術動作及高難度雜技動作,為人所喜聞樂見。蘆笙舞成了貴州喜慶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

  4、鬥牛賽 

  貴陽市郊農村的鬥牛,不像西班牙是人與牛斗,而是牛與牛斗的一項農閒娛樂活動。

  鬥牛的時間是在插秧之後,收穫之前的農曆六月至八月之間,地點主要是高坡、孟關兩個鄉。當地稱即將上場參賽的大公牛為“巴郎”,為預祝巴郎勝利,本寨及外寨的親朋好友均要請巴郎的主人喝酒,叫“喝巴郎酒”,意在壯行。

  開場那天的“踩場”是群牛激戰的精彩序幕。鐵炮聲響過,巴郎牛頭係紅布,背披親友贈送給主人的一床床被單,在眾人的簇擁下繞場一週。由於同去踩場的有許多寨子的人和牛,嗩吶昂揚,爆竹震天,使得氣氛極為熱烈,場面極為壯觀。隨後一位寨老致詞,再取下牛背上的禮品,踩場結束。

  鬥牛正式開始前,要先經兩位牛主人同意,然後才蹄飛角撞,各使絕招,若二牛實力相差大,不久即可見弱者轟然倒地,或落荒而逃;若二牛旗鼓相當,則勝負難分,直至氣喘吁吁,口吐白沫。這時自有管牛老手上場,以繩索竹竿等物拉開二牛,防止傷亡。

  鬥牛場一般選在四週為緩坡中間是平地的地方,便於人海觀望。

  5、花燈展

  花燈是貴州民間舉辦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文娛活動。正月十五晚上,懸挂綵燈,並進行這種活動。 民間稱為“玩花燈”、“唱花燈”、“跳花燈”或“花燈”。民間過年風習的民諺稱為“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燈”。

  花燈大約是在明朝初年,由來自江南及中原、留在貴州駐守和屯耕的軍士們傳入貴州。到清朝時期,花燈在貴州已經十分流行。民國年間,花燈普及到貴州絕大部分的鄉村集鎮。

  貴州花燈包含花燈歌舞和花燈劇(戲)兩種藝術形式。花燈歌舞(俗稱“地燈”、“鑼鼓燈”或“鑼鼓轉”等)較簡單、短小,無整戲劇情節,主要是抒發某種感情或説明某件事理。表演時,演員一肌要手執扇和手帕,載歌載舞、歌舞結合。有時,還要插進韻白(俗稱“拉白”)、對唱、輪唱、齊唱、合唱等。

  
  6、貴陽名菜 

  辣子雞

  辣子雞 以本地土雞作為主料,選用貴陽花溪辣椒舂制的糍粑辣椒作為輔料烹制而成,香辣味濃、色澤紅亮、粑糯爽口,是貴陽人逢年過節必備團圓菜之一。

  糟辣脆皮魚

  糟辣脆皮魚 貴州糟辣椒是黔味菜肴的重要調味品之一,此菜選用貴州獨有的槽辣椒作為主要調料製成,清香脆嫩,其味鮮鹹,經久不易變味,能促進食欲開胃,頗具獨特地方風味。是我市傳統名菜之一。

  青岩豆腐

  青岩豆腐 此菜為貴陽名菜,是以地方特産青岩豆腐為主料,配以青椒等輔料製成。具有綿滑清香等特點。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 選用凈仔公雞肉為主料,糍粑辣椒等輔料烹制而成。此菜為黔味傳統名菜,紅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濃、肉質滑脆。據傳,此菜創始人丁寶楨,貴州織金人,咸豐進士,授宮保銜,歷任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美食家,自幼聰穎,偏愛辣雞,常以家鄉此菜宴請賓客,流傳至今。1918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原貴陽市政協秘書長趙惠民曾將宮保雞傳到日本,深得日本人士讚揚。

  折耳根炒臘肉

  折耳根炒臘肉 折耳根,又名魚腥草,有特異氣味,營養價值較高,含有蛋白質、脂肪和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同時含有甲基正壬酮,羊脂酸和月桂油烯等,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開胃理氣等功用。折耳根和臘肉加作料烹制。折耳根綿中帶脆,臘肉香醇,臘肉的美味和折耳根的異香渾然一體,別有風味,是貴陽人情有獨鍾的一道美味佳肴。

  小米鮓

  小米鮓 選用貴州當地特有的糯小米為主料,帶皮五花肉為輔料製成。色澤金黃,粑糯甜香,是貴陽人逢年過節必備的特有佳肴。

  狀元蹄

  狀元蹄 又稱“青岩鹵豬腳”。據記載,1886年4月2日,在光緒丙戍年科殿試大考中榮獲狀元的青岩貢士趙以炯年青時常去青岩北門街夜市吃鹵豬蹄。故鄉人們為懷念為這位歷史名人,稱鹵豬蹄為狀元蹄。如今“遊青岩古鎮,品青岩美蹄”已成為當地的一種旅遊文化現象。該道菜色澤紅褐、皮充盈澤潤、肥而不膩、味道醇厚。

  泡椒板筋

  泡椒板筋 選用大豬通脊肉內筋(當地又稱背柳肉)為主料,配以泡椒製成。色澤紅亮,酸辣爽口,滑脆鮮嫩。此為貴陽獨有選料方法烹制的特色菜肴。

  八寶甲魚

  八寶甲魚 此菜由原有的貴州名菜八寶娃娃魚演變而來,以甲魚為主料,配以金鉤、瑤柱等輔料而製成。湯鮮味濃、營養豐富。

  酸湯魚

  酸湯魚 傳説,很久以前在黔東南苗嶺有一山寨,寨老(公推的首領)年邁體胖,爬坡下坎十分吃力。一次,兒媳煮飯時,不慎多放了些水,於是就把多餘的熱米湯舀在一個土缸裏。四五天后,米湯經發酵後變得清徹透明,並略帶酸味,用來煮魚,其味鮮美異常,寨老一家吃得津津有味,從此兒媳便常用這種酸米湯煮魚,長此以往,寨老漸覺身輕體健,上山下坡不再費力。這事很快傳遍苗嶺山寨,家家競相效倣,“酸湯魚”由此傳開。此菜由黔東南傳入貴陽,在貴陽迅速發展併發揚光大,名揚海內外。其製作方法為:選用鮮魚為主料,配以黔東南苗嶺特色酸湯煨制而成。民間通常採用邊煮邊食的火鍋形式,配以其他新鮮蔬菜,使其營養更為豐富。其特點:魚鮮肉嫩,色澤靚麗,酸辣爽口,湯清味美,有開胃消暑,提神養顏等特殊功效。

  7族工藝

  刺繡與挑花是貴陽民族傳統工藝百花園中盛開的兩朵奇葩。蠟染製品則蘊含著民族文化的藝術魅力,它們與粗獷、古樸的儺面具等民族文化的精品一樣,備受國內外友人的青睞。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