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風俗
 
部落美食:魯凱族人的生活糧食─裏芋

  時間:2006-02-05 14:53    來源:     
 
 



  雖然命運頑皮的調侃他們,可是他們卻用微笑回報...

 

  在饑腸轆轆之際,吃下一口口香濃滑順的烤裏芋,那股誘人的滋味一定能讓您體驗“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覺吧!但是,您知道這種迷你可口的小零嘴,正是霧臺山區魯凱族人賴以維生的重要糧食來源嗎?

 

  旱漠中的甘露

 

  位居海拔一千三百五十公尺的深山中,一群樂天知命的“阿禮部落” 魯凱族人正彎腰曲膝的采收著一棵棵小巧玲瓏的裏芋。由於此地氣候冷冽乾旱,地質鬆軟貧脊,清一色都是黏板岩碎片地型,不利於作物生長。只有少數幾種生命力強韌的作物才能勉強在如此惡劣的天候中生存下來。因此耐旱的裏芋,就是神所賦予魯凱族人最好的禮物了。

 

  充滿智慧的生存法則

 

  但是魯凱族人雖然得到這個禮物,可是命運卻頑皮的調侃著他們。除了高山作物的短缺外,他們平日唯一的主食---裏芋,采收期竟只是短暫的一個月,這無疑是不用任何兵刃刀槍,就能摧毀生命的無形殺手。索性聰明的魯凱族人雖遭逢逆境,卻能以智慧化解一切窒礙。他們利用烤幹裏芋的方式,以便大量儲存一時無法吃完的食物,避免可能發生的缺糧危機。

 

  通常在采收後,由婦女擔任去除芋頭莖葉的繁瑣工作。之後,再將一顆顆處理過的芋頭寶寶放置在土窯火爐上燒烤,經小火慢慢烘焙,約一天左右,當香氣溢散開來,整批的裏芋就大抵熟透了。但是最後的脫皮手續也是一項耗費時間、體力的苦差事。

 

  族人們把整批烤熟的裏芋裝到由氣油筒改制過的新式脫皮機,用遊戲桿轉動汽油筒,利用旋轉摩擦的原理,使緊緊包裹在裏芋週邊的厚皮層層脫去。在過去尚未發明新式脫皮機的時代,族人們將烤熟的芋頭放置於搖籃中,再以大繩綁于樹下,幾個村裏的小朋友就輪流擺動它,使芋頭寶寶能借著相互碰撞摩擦而“去蕪存菁”。

 

  魯凱族人通常將這種攜帶方便的食物帶上山去,這簡單的餐點可是他們裹腹解饑的最佳聖品呢!粗茶淡飯雖不見得稱得上是珍饈美膳,但在原住民一切從簡的生活中,想必是最豐碩的人間美味吧!(沙韻)

  來源:臺灣原住民月刊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