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赴臺交流訪問之前,就聽臺商徐先生介紹,墾丁位於臺灣最南端的恒春半島,一年四季如春,樹木常綠,鮮花盛開,物産十分豐富,是個休閒觀光的好去處,一般臺灣人都喜歡闔家出游來此度假。因此,在我們訪台的計劃中,我特意在墾丁處注上了一個五角星,以示一定要設法去這個地方。後來,我才知道,其實,即使我不安排,臺灣北港朝天宮的總幹事吳祥先生也會帶我們來這裡,因為他説來臺灣如果不看墾丁,等於沒來。這樣,我們便如願來到了這個由中央山脈延伸構成,與南海中的巴士海峽對峙,東臨太平洋,西向臺灣海峽的恒春半島。
司機阿平師傅可真是一個活地圖,他對這裡的每一條路、每一條街似乎都十分的熟悉。他先把我們帶到海濱浴場。這裡水域清澈、潔凈,沙灘潔白、柔軟,晶瑩見底。沙灘上擺滿了花花綠綠的遮陽傘,還有一排排的摩托遊艇,供遊人享用。因為不是週末,所以這裡的人並不是很多。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做下海游泳的打算,只是沿著海邊兜了一圈。
我從小就喜歡大海。看海的感覺真好,腳下的沙灘軟軟的,暖暖的,柔柔的海浪因為風不是很大,所以也變得很溫和,很有風度。有節奏的起來,落下,再起來,再落下……給人以不屈不撓的頑強與力量的啟迪和鼓勵。這也是我從小就喜歡大海甚至崇拜大海的緣故吧。
隨著老吳和阿平的招呼聲,我收住對兒時、對大海的種種遐想和感嘆,跟著他們來到了熱帶林木繁茂,景致奇異的墾丁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奇形怪狀的珊珊礁石,它們與樹根盤錯在一起?姿態優美瑰麗。而斷裂後的珊湖礁又自成狹道,大小不一,真是萬象紛呈巧奪天工。老吳邊走邊給我們介紹墾丁,他説倘若再登臨棲猿崖、望海亭和觀日峰,還可耳聞猿啼聲聲,近覽大小尖山美景,遠眺海天一色,旭日東昇。
爾後,老吳和阿平又帶著我們來到半島上的兩個岬角——貓鼻頭和鵝鑾鼻。 貓鼻頭居半島的西邊,是因岸邊有一岩石形如貓蹲居而得名。“鵝鑾”本為當地排灣族土語的音譯,原鵝鑾鼻則居半島的東面,為“帆”之意。鵝鑾鼻面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的呂宋島遙遙相對,是南海與太平洋往來的必經航道。這裡最著名的景物要數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有“東亞之光”之稱的燈塔了。這座燈塔高18米,呈圓形,攀鐵梯可達塔頂,塔頂海拔55米,距離海岸約140米。可謂遠東最大的燈塔。燈光每隔10秒鐘閃亮一次,在10公里之內均可見到。
老吳在談到燈塔時,神情凝重起來,語氣也變得很低沉,他説,提起燈塔的建立,還有一段心酸的歷史。清同治六年(1867年3月12日)太平洋上航行的一艘美國羅佛號商船,不幸在臺灣島南端的蘭嶼島西南的洋面上觸礁沉沒,船上有14個人乘舶板逃到了恒春半島南灣海岸登陸。當時居住在這裡的高山族同胞,誤以為是海盜來襲,與登陸的海員發生了衝突,殺死了其中的13個外國人,只留下一名華籍水手,被押送到高雄的英國領事館。英國領事和美國駐廈門領事先後向清政府提出交涉。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開始撒手不管。6月,美國海軍上將貝爾率領兩艘軍艦和海軍陸戰隊從南灣登陸,被高山族同胞打得狼狽逃走。不甘心失敗的美國侵略者又派駐廈門總領事李仙得脅迫清政府派兵護送他到恒春,企圖鎮壓人民的反抗。英勇的高山族人民以600名武裝戰士迎敵,迫使敵人接受了人民所提出的條件。
美國侵略臺灣的陰謀接連破産後,又與日本軍閥勾結武裝入侵。清同治十年(1871年)日本藉口臺灣牡丹社高山族誤殺琉球難民,干涉中國內政,並讓當年美國駐廈門領事館李讓禮當嚮導派兵從恒春登陸,大肆屠殺高山族同胞數千人。
經過這兩次事件,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在英、美、日三國的壓力下,被迫賠償了白銀40萬兩,以其中一部分修建了鵝鑾鼻燈塔。
聽了老吳的述説,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情都很沉重,好一陣子沒有人講話。還是老吳首先打破了這個沉默,他説,現在不一樣了,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並屹立於世界之林使得所有的中國人都感到無比驕傲,這種揚眉吐氣是中國人團結奮鬥的結果,所以應該珍惜,應該讓我們這種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凝聚力得到發揚和光大。
我們被老吳的真誠和歷史的責任感打動,深深地感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祖國的繁榮富強對每一個中國人是多麼的重要。兩岸同胞和世界上所有的華人那種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是任何人都不可以破壞和分裂的。同時,我們從心底熱切地企盼海峽兩岸的骨肉同胞早一天團聚,祖國早一天完成統一大業。(尚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