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天老吳帶著我們先去了日月潭,之後,就去了位於南投縣的九族文化村。
這是個以臺灣九族山胞原始的部落建築及各族文物為主題的村落的復原景觀,整體風貌體現了山地文化色彩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説起九族,還得先追溯一下它的歷史源流。臺灣的居民構成,主要是漢族和高山族兩大成分。高山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是臺灣最早的居民。從《隋書》這部歷史文獻開始,曾經很長時期被稱為“流求人”。明清兩代的封建統治者還先後採用含有民族歧視意義的“東番”和“土番”等名稱。1945年後,才有高山族的命名,其名稱的確立是因為他的居民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居住在高山地帶之故。而按照全部人口分佈地區的特點和受漢族影響的程度,高山族一向被劃分為兩部分:分佈于平原及山麓地帶並受漢族影響較深的,被稱為“平埔族”;以居住高山地區為主,保留原來的民族特徵較深的,被稱為高山族(即狹義的高山族,可別稱為山地高山族)。
臺灣的高山族,雖然是一個具有統一的種族特徵和文化特徵的少數民族,但詳細考察起來,北部各支和南部各支之間,在語言上還是有著若干程度的差異;在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上,也不盡相同。日本侵略者侵佔臺灣後,山地高山族被劃分為7個分族,即:泰耶兒族(或作太麼族、阿泰耶族)、蒲嫩族、薩寒特族、茲歐族(或作曹族)、派宛族(亦作排灣族)、阿美族(亦作阿眉族)。其後,派宛族又再分出陸開族、普猶馬族2個族。如此,總計9個族群。
我們到九族文化村的時間剛好,正趕上高山族民族歌舞表演即將開始。
這是一個露天的廣場,看臺與舞臺被一灣碧綠的水域相分隔,而這一灣碧水又泛著一種亮藍離奇的美麗。特別是迎光的一面在太陽的輻射下越發明麗。水的中央,便是用竹、木搭建起來的“那盧灣劇場”的舞臺。水的另一面,則是用石頭堆砌的階梯式看臺,古樸而凝重,有點像古羅馬的歌劇院。
我們沿著水域邊的地方坐了下來。不一會兒,隨著那撼人心田的鑼鼓聲,身著鮮艷民族服裝的少男少女們踏著歡快的舞點兒,輕曼而舞。看那美麗的小姑娘,個個面若挑花,燦爛生輝,一朵朵如花的笑靨讓置身其中的人們充滿了溫暖和愛意。再看那肌體發達的壯小夥們,盈盈矯健,澎湃奔放,蒼莽的神韻,強悍的背影,展現出力量的誘惑,一種無可抗拒的力之撫媚。他們將捕獵、耕作、拉網以及婚禮慶典等民俗生活景象生動地展現于舞臺,令觀眾如癡如醉。
這是一種流動的美麗,是在碧灣中打撈出的一種濕漉漉的美麗,輕渺,仿佛雲遊在繁蕪與龐雜之外,隨性順情地勾描著一種自在的逍遙,適人心環。 此時,還會有一二隻形如彎月的花船載著一對對戀人緩緩駛過河面,把人們帶進一個歌舞昇平的神話世界。
最絕的是,在他們演出即將結束之時,是一個個高山族的壯小夥們手攀懸吊的樹藤(繩索)從水的中央蕩到看臺上,再從看臺蕩到舞臺,一個接著一個,動作乾淨利落,瀟灑自如。這個節目可以要求觀眾參與,舞臺上的主持人不斷的鼓勵著看臺上年輕的小夥子們不妨去試一試,説這樣才能贏得心愛的姑娘的心。看臺上的小夥子們被這種“煽動”“忽悠”得按捺不住,紛紛起來躍躍欲試,竟然排起了長隊等候。他們學著那些高山族小夥子們的樣子,勇敢地攀著樹藤一越而起。精明的,很快會借著蕩悠的力量順利地過去:笨一些的,蕩到一半就沒有力氣了,水便沒了褲腳,褲子、鞋子、襪子也就全部濕掉了,引得圍觀的人群大笑不止,但仍博得陣陣掌聲鼓勵。這場面形成了非常感人的互動效應,“重在參與”,實際己成為旅遊休閒文化中很重要的內容。這種難得的機遇,這種嘗試,這種場面,這種體會,今生能有幾回呢?倘若我不是女子?我一定會去試一試。
流水伴歌,勁舞掠眼。那盧灣,這美妙的歌與舞,這充滿著奇偉與瑰麗的憧憬,似乎要釀成一種虛幻,好象一不提防就會把人引入載中,似夢非夢……(尚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