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林家媽祖

  時間:2006-09-11 16:00    來源:     
 
 

  我初次訪問薩南、川邊郡笠沙町的片浦係在昭和二十七(1950)年十月,那時專程為了拜謁林家媽祖而去的。當時有個臺灣歷史家李獻璋氏,他專門研究自琉球至日本本土的媽祖問題,他同時也研究關於片浦地方的媽祖問題,於是經常給我來信,提出研究中的疑難問題。為此,我必須親到當地現場進行調查研究,以便回答李氏的質疑。這也可以説是我訪問片浦的理由之一吧。

     所謂片浦港究竟是什麼地方呢?引據明治三十一(1898)年六月十六日發行《薩隅日地理纂考》記載:“野間岳之東鹿朝港口北,港口有二島,一叫楯羽島, 一叫竹島。深度一百零八尺余,港內可泊巨輪數百戶,其名曰片浦。”

     在汽船發明之前的那個時代,真是不可多得的良港。林家最早好像是從明末到清初自中國南方飄海遷徙此地。

     再引據宇宿氏著《媽祖的信仰與薩南征浦林家的媽祖》,[曾載《史學》第十五卷三號(1921年)]以及聯繫該氏對其先祖林勘次郎氏的口傳匯集,有如下云云:

     “先祖名叫林北山,于‘皇百十代光明天皇’之朝代,從中國(原文稱‘支那’係日本人對中國的古稱)冒險渡海來此定居,隨後歸籍于日本。當時正值中國明朝滅亡,清朝崛起之際,各地戰亂頻繁,人民離鄉背井,流離失所,不計其數,林家也不幸成為那個時代受難者之一,走投無路,而傾慕日本,於是扶老攜幼飄海來此落戶。天長年久,便成為第二故鄉而入了日本國籍。北山之妻名圍繞。之後,林家分為五房。林姓自以北山之名歸籍于日本前,即其渡日時就已經奉祀娘媽神木像七尊(包括左合侍衛),迄至今日。文中所提示的照片木像(林家媽祖)係安置於野間岳西宮。它並非佛像,乃真正歸於日籍的中國人帶來的原始之物。其次,與該木像具有同等意義的小娘媽神,亦同時同樣奉祀之。歿于明治八(1875)年的林熊助氏,在其墓碑上,可以看出先祖北山之妻學會縫紉的”。

     關於野間岳的祭神,本場氏對筆者所談關於宇宿氏所探索的史料略有差異。

     “在野間岳的八分有野間岳權現社,分為東、西兩宮而建之。東宮奉祀瓊瓊杵尊,鹿葦津姬二尊西宮則奉祀媽祖神女,左千里眼,右順風耳三尊。”

     筆者考證之後,認為宇宿氏的史料來源可能道于真實性。

     《長崎夜詒草》記載:“野間”的“和訓”(用日文讀漢字的方法)乃來自媽祖。其次,野間岳權現社所頒發的鎮撫(平定反亂)牌上寫的是“娘媽山大權現”。

     野間岳似乎是中國帆船行船的目標。《三國名勝圖會》有以下的記載:“每歲‘漢土’中國的商船來到長崎時,一定以此岳為航標,沿其航道前進。到達皇國日本之後,一開始便是開懷暢飲,互祝平安。”

     據説:“中國帆船若以野間岳為目標的話,他必定是以野間岳瀕海之山作為奉祀媽祖最適宜的地點。”

     再者,《長崎夜詒草》關於“野間權現日禦崎觀間之事”一則記載:“凡死於海中的女屍骸,予以裹殮,然後讓其向薩摩(九州南端的鹿幾縣)海邊漂流,至岸邊將其撈起而葬之於山。之後之久,便安置其靈位,讓往來船隻對其有所祈願。從長崎入港的中國船每當初見此山時,都要燒紙錢,敲金鼓、舉行隆重的祭典。久而久之,這個山便賦予野間權現的稱號。”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有趣的是,從中日兩國文字的讀音中可以稽考出信奉媽祖的歷史根源。野間兩字的“和訓”並不是與老媽的唐(中國)韻諧音。也就是説野間的諧音是娘媽而不是老媽。娘這個字福建音niang,娘媽讀成niang ma,它恰巧與日本漢字野間兩字諧音。所以後這就這樣測,正因為奉祀“娘媽”,而後方有“野間”其名。

     無論華南還是臺灣奉祀媽祖的同時,同樣並祀千里眼、順風耳兩神。

     在信奉媽祖神的過程中,有一部分人認為華南是媽祖神的發源地,其中當然也包括著天妃(媽祖)為了護海安全,願以身投海的傳説。

     關於媽祖尊骸的漂海傳説:“《三名勝圖會》載:在野間岳的南赤生木村的海邊曾經有過接納引渡的神像。”

     如上所述的“野間權現”與媽祖信仰,當時居住在片浦的林姓家族開科發達,家運昌盛;與此同時,這裡竟然成為一個琉球與華南之間進行貿易交往的良港。嗣後,由於琉球與華南之間貿易蕭條,導致繁華的片浦出現凋零現象,因而林家也隨之由盛而衰,逐漸沒落了。至此,對於媽家的信仰頓時由高潮變成代潮了。加之,在滿州事變之後,在日本全國範圍內瘋狂般地鼓吹要伸張大日本帝國的精神,於是,把神社(安放烈士靈牌的靖國神社)信仰提高到壓倒一切的重要位置。這樣一來,對於信仰媽祖的意識形態就相形見絀,日益淡漠了。形勢必然,不難理解。

     于昭和二十七(1952)年,我曾經兩度拜謁過安置在野間岳西宮的媽祖神像、小媽祖神像及其侍神。不幸的是,大小媽祖神像及其左右侍神均遭火難,面容憔悴,渾身黝黑,看來似乎是飽經滄桑,屢受苦難的人。

     那尊神像雖有火焚遺跡,背部罅裂,油彩剝落,殘色斑駁,但雍容雅致,端莊大方的姿態風貌,依然令人肅然起敬。像體全長四七、七釐米,臺座的背面墨寫著:“寬政七年乙八吉日”與“菩薩寺社方禦調愛染院現住照山嶺工,(寬政是日本匯戶時代的一個年號,相當於西歷1789年)寬政七年八月曾經調查過,作為菩薩的名義被記錄了。

     再説,在林家信奉的媽祖(亦稱娘媽)稱為“老媽”,老、並不是老年的意思而是表示敬意。

     在林傢俬宅奉祀 的小型媽祖神像,全長只有八、八釐米,一般都是安置於小廚房內奉祀之。她們都不同程度遭受過火災之難。

     宇宿氏從其先祖的口傳加以記錄,其內容:“林家先祖林北山氏,當其渡來日本歸籍于薩南片浦的時候,媽祖神木像共有七座(包括侍神)”現只剩下五尊,與原數不符。在野間岳西宮奉祀的大型媽祖神像及千里眼、順風耳三尊,在林傢俬宅代代奉祀的小型媽祖神像及侍神四尊,共五尊,實際上,歸籍當時應當有大小八尊神像。如今,千里眼與順風耳二木像已經不存在了。照此計算,應當尚存六尊才是正確的。千里眼與順風耳兩尊到底怎樣沒了的?是否毀於疊次火災,殊難肯定。

     據説,十二月十八日的祭典節日,每年照例要舉行的,林家每逢祭典之日,必燒紅米飯和宰牲口以供祭之。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在林家我所見的而且感到有趣的是所謂“鎮撫牌”、莫非是借助神威來解決政治上的紛爭問題。其次,即是寫著:“奉修娘媽山大權現供順風相送祈所”的文字。其實這裡並非野間大權現而是娘媽大權現。又在上述文字的右側寫著:“仁王妙典廿五部”;左側寫著:“普門品一百五卷”。無論哪一側,字跡都是模糊難辨。

     聽説,自林家先祖一直至十一代為止,都是居住在片浦海岸中央醒目的地點,至明治二十四(1891)年,才移居裏面較為僻靜的場所。

     前次我曾詣林家的墓地參觀。墓地在真宗的本誓寺這旁。當初的墓是用茶褐色的薄石砌築的,形狀為塔式。殃于明治八(1875)年的林熊助氏,在其墓碑上刻著如下的碑名(文言體):“我父翁乃林氏戒名臺壽盛之弟,幼稱熊。天寶十二年分居,時年五十一。溯我家係,為明之娘娘人。林氏名北山,適逢明末世亂,不得不避亂離鄉。其妻善縫紉,偕同嫡子一官飄海渡日,遂居是鄉。不久,生次男二官,一官之長男左衛門為家督。以後其嫡子代代稱勘左衛門。而今而後,勤儉持家,繼承家業。兄弟孝友,鄰里和睦,樂善好施,扶危濟困。家有遭難,同舟共濟,子孫繁衍,世祈長久。家翁一生之德行如斯,但願子孫毋忘遺訓,永保家風雲爾。男林壯之助謹德。”

     在薩南對於媽祖的信奉,自琉球華南貿易衰落以後,顯見每況愈下,瀕於絕境。媽祖神及其侍神終究成為林氏一家之神而奉祀之。但其崇拜虔誠的程度已是今非昔比。把神像視之如同布娃娃的玩具了。

     林熊助氏之墓很想前往觀瞻,聽説在其墓碑上尚存在一些可供考據的資料,後來又聽説碑已毀作罷。

     在片浦我看到了林家以船為家的生活狀況。在船上亦供奉神像,林家的姑娘從小的時候就製作以麻為身軀,用白彩色紙做衣裳。

     我曾經和鹿兒島的民俗學考重六十郎氏一起尋訪野間岳權現社,終無問津之地。

     在華南的航海船舶中一般都信奉媽祖神,把她看作是能保海上交通安全之神。所以在華南的各處海落濱港口都建造媽祖廟。媽祖神的出現可能在宋代以後。

     臺灣文化史研究呂師伊能嘉矩氏著《天妃及其他海神的信仰》,趙翼考的《陔余叢考》,張燮著的《東西洋考》,張學禮著的《使琉球記》,綜合諸氏關於媽祖(即天妃)的由來問題,概括述之於下:

     一説是:宋代的林氏女死後其靈魂仍往來于海上,她威靈顯赫,能護佑航海安全,不致遭難;一説是:蔡姓的人迂難投海而死,而後遂仙化為護海安全之神。二説不一。

     溯及天妃的當地,原來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把她看作是能保護海上交通安全之神而虔誠奉祀之。

     明朝謝肇淛著《五什俎》載:“海上有天妃神,甚威靈,航海者多深信不疑。若在風濤之中,忽見蝴蝶雙飛,或者夜半忽見紅燈閃爍,此乃危險的象徵,但終然可履險如夷,安然無恙。蓋天妃德配天地,澤庇萬民。”(國分直一撰 朱啟宇譯)

 

  (來源:新華網媽祖線上)

                                    編輯:秋風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