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東渡日本

  時間:2006-09-11 15:51    來源:     
 
 

  媽祖是怎樣傳入日本的?多年來我一直在探討它的淵源,因為日本很重視媽祖的研究工作,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凡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諸端都在改革,並且幾乎同步進行,就在湄洲祖廟進香的外國人中,有日本媽祖會的成員,有日本學者、商人及其他的旅遊者頻頻嚮往、研究日本與中國民俗學的鹿兒島大學下野敏見先生二度來莆,並同我進行了兩次接觸共同切磋有關媽祖民俗問題與日本民俗的關係。日本民間有稻神社是奉祀稻神的,稻神社中也供奉媽祖神。自古以來,日本的稻穀是從福建以海舶運去而傳入的,因此民間很重視“谷神”。而運稻穀的船舶是以媽祖為航運的保護神,因而媽祖也成為日本稻穀的保護神了。

     在我所參閱的資料中,日本學者關於媽祖問題的研究十分突出,凡有關媽祖的中國傳記,地方誌,正史傳説,詩詞,經文等資料應有盡有,凡由於以媽祖為媒介而引起的中日貿易關係,民間來往,無所不談。現就翻閱日本學者黑田安雄,國分直一,李瑞璋(日籍臺灣學者),及下野敏見教授等諸先生的一些文章,對照我國資料、就有關媽祖東渡日本問題,試作一個初步的探討。

     我國與日本來往極早,秦代開始,有徐福的渡日,至今日本把當年徐福登陸地的村莊,命名為“徐福村”。東漢建武中元2年(57年),日本派使臣來贈方物,劉秀賜以金印。西元1784年日本九洲志駕島曾出土一枚金印,上刻“漢倭奴國王”字號。這時漢已通航到日本以東以南數千里外的島嶼地區,有的航程需一年以上。説明我國海上航運的發源極早。但是,媽祖生於北宋建隆元年,至雍熙四年28歲升化。在我國,南宋起,民間就開始把媽祖奉祀于海舶之中,作為護航的神祗,而傳入琉球的時間,據現有文獻記載,是在14世紀明洪武年間開始。

     明初,因為張士誠失敗後,其部下流竄沿海並吸收一部分日本的失業者,活動在海上,威脅了朱元璋政權,接下,由於胡維庸通日案件發生,加上日本來使獻巨燭,燭心內暗藏利器的陰謀事發。朱元璋對日本本土採取斷交政策,所以,終明一代,官方僅著重對日本南部琉球的頻繁來往,因那時琉球尚不屬於日本。

     琉球天后宮的創建背景

     琉球的媽祖廟有久米村的上天妃宮,那霸的下天妃宮和久米島天后宮等3處。按照命名一看自明,因“天妃”封號出現于元、明兩朝,前二者是早期創的,而“天后”封號,是清康熙中期年代賜敕的,後者的天后宮則是較為晚期創建的。

     首先,應説明這三座天妃宮創建的背景。《大明一統志》中明陳侃曾説“我太祖遣傳,琉球首效歸附。故特賜以閩人之善操舟者36姓焉。使之方便往來,朝貢亦作指南車焉耳。”

     明謝傑的使錄中説“洪武二次各遣十八姓,多閩之河口人。合之凡三十六姓”,又嚴從簡撰《殊域周咨錄》卷四中洪武31年條説“上賜閩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忘掉”“姓”與“戶”尚有分別,但更無説細記載,而人數多少?明景泰年間的有關資料記載,在當時明洪武時代,琉球海上貿易興盛,定居在琉球的華人有百餘人,這是事實。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根據日本籍教授李獻璋調查的資料説:“明太祖新王朝成立時,作為招撫外蕃的環,于洪武五年就派遣了旅行者楊載到琉球告諭。當時,琉球是中山、山南、山北三國鼎立。楊載會見了中山王。並於同年12月,中山察度派王弟為使者入貢明朝。於是,中山王連年派出進貢船隻,而且,山南王從洪武13年左右起,山北王從洪武16年左右起,也都派出進貢船隻。”又説:當時琉球的造船業落後,橫渡海面頂風破浪有困難。並由明廷賜給海舟,如洪武18春賜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度海舟各一。還要拔給在大海中有經驗的篙師,舵工以及濱管外交文書和通事(翻譯)人員,並且這些人要定居下來,洪武年間初去琉球的36姓,有百餘人定居,後一由於通商的結果人數多了,在永樂年間已發展至百餘家,因恐海盜劫奪並築了土城以自衛名叫“唐營”。

     明洪武初去琉球出發的地點當是福建泉州,因此初去的36姓一部分人是漳泉之人。但製造海舟的船塢又是在福州、長樂一帶,所以也應包括閩縣和長樂、福清人。因貢事需要“官話”的傳達,所以又有一部分的寧波及北方人。

     《海東諸國記》標明唐營的位置是在那波的西北隅“九里面”的濱海港口,這個港口是“津口、江南、南日本商舟所泊之處”。足見由於華人去琉球促進了琉球海外貿易的發展。

     琉球土著原無文字、姓氏,定居在“唐營”36姓中有一部分是知識分子,帶去了四書五經設立了孔廟,在當地開館設學,並舉行科舉考試。

     琉球的《中山世譜》卷五關於“取士”條的記載説:“以久米村36姓的閩人中,對於15、16歲的子弟遴選4人為秀才;又對13、14歲的子弟進行選拔,合格者充年輕秀才。使之識字讀書,每年12月舉行四書等測驗,及格者授予相應官職”。三十六姓中先後擔任通事官的華人,見諸記載的有洪武二十五年以前的葉希尹、程復,官升千戶,永樂九年程復已年逾80歲辭官還鄉。察度任中山國王時的長史尚思紹,本江西饒州人,任職40年。接著華人王茂為長史在永樂元年繼程復指揮貢船。其他作為通事的永樂八年有林佑,永樂十四年鄭義才,和宣德六年早請還長樂本鄉的81歲的潘仲;明成化八年琉球的長史蔡璟有資料説是“祖父崇,福建南安人,洪武初奉命于琉球,導引進貢,授通事,父襲通事,傳璟升長史”。《大明一統志》的按語中還記載説“琉球……凡有姓者皆出自36姓的後裔”。

     這樣多的閩人去琉球,又是專司貢務和商貿的海上舶務,在所在地創建天妃宮是理所當然的。明永樂年間對封舟的貢船上供奉天妃是十分尊嚴的。“封舟尾部建三層樓房,上供奉聖旨,尊主上也,中供天妃,配以香公,朝夕祈祝天妃,順民心也”。封舟開洋前正使副使必先到出發港口的“天妃宮”,恭奉媽祖神上舟護航。封舟每經過港、鎮、奧停泊之處,當地地方官必須上舟禮拜。封舟到達目的國,正副使必須恭奉舟內媽祖神龕上岸,安放在目的國的岸上“天妃宮”藉以朝夕拜賀。而琉球貢船出發時,當地地方官也有一條規定,據《琉球國由來記》卷九和《唐榮汨記全集》中記載説“自貢船開航之日起至第七日為止,自大夫至年輕秀才,都須參拜兩天后宮,燒香並唸經……”。並説:“自第七日至貢船回歸本國內止,每日大夫以下年輕秀士及鄉官士們輪流詣廟參拜”。上列情況説明必定要創建天妃宮,籍資通商,納貢的需要。可見“唐營三十六姓”的後裔是明朝作為教化琉球居民和引導航海的所謂“指南車”。

     琉球的三天妃宮

     船舶的舶方主、商民、唐營36姓的居民,琉球官方等在島國上每日都要膜拜海神天妃的,因而在久米村創建二妃宮是理所當然的。

     清乾隆23年(1758年)琉球人蔡世昌留學中國,乾隆27年歸國著《久米村記》以及潘相寫的《琉球入學見聞錄》記載説“從村口入,行數十步,有神廟稱上天后宮”。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中國使館在那霸叫“那霸天使館”下天妃宮就建在那霸的天使館傍。是永樂22年由琉球國王尚巴質創建的,二宮內均有鐘銘。前者是賜居琉球36姓後就創建的,其前身當是中國移民的産物。明清兩朝的歷代正副使封舟均有書額或對聯。下天妃宮是琉球國王尚巴志賜建的,並且是琉示國的檔案館,國家對外貿易檔案都存放在下天妃宮內。

     上下天妃宮的年中供祭,是怎樣規定的?據《琉球國由來記》卷九及《唐營舊記全集》記載説:

     古曆一月一日 供月餅八盤

     一月四日 供祭物

     一月十三日——十九日 供燈十盞

     三月廿三日聖誕 供祭物

     五月王日佳節 供祭物

     九月九日佳節 供祭物

     十一月冬至 供祭物

     十二月二十四上天 供祭物

     二、三、八月祈福 供鮮花、酒、香、燈等物

     每月塑望 供燈一對

     上列祭祀活動與莆田民間祭祀媽祖的俗例基本相似。説明由於明琉海上通交,民間風俗上的影響是深刻的。

     關於久米島上的天后宮是清代的産物。創建該宮的原委是這樣的。清乾隆廿四年冊使全魁和周煌往琉球。周煌撰《琉球國志略》卷七稱“天后宮”,一在姑米山,係新建,茲役觸礁,神燈示見,且姑米為全琉門戶,封貢海道往來標準。臣煌謹同臣魁公啟國王,代建新宮,崇極靈跡。中山王尚穆現在遴員卜地鳩工。臣煌使旋有日,恭制匾額各一,匾曰:

     鳳舸燦神光,一片婆心扶泰運。

     龍津標聖跡,萬年福曜鎮安嘉(係姑米地名)。

     並更為立碑以記其事。此記載與琉球國《中山世譜》卷十尚穆記乾隆二十四年條基本相符。不過裏面加上了“送工費銀120兩,又內司9人送助銀33兩,並‘神像求於閩地,以資奉安’之語。”可見該天后宮的創建是當時因接受觸礁的教訓而作為航標之用。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日本薩南片浦的林家媽祖

     片浦這個港口,據明治31年(1898年)6月16日發行《薩隅日地理考》記載:“野間嶽之東麓朝港口北,港口有二島,一名楯羽島,一名竹島,濃度108尺多,港內可泊巨輪數百艘,實為縣內一個良港,東岸頻海,西岸有居民數百戶,其名叫片浦”。在日文《媽祖信仰與薩南片浦林家的媽祖》一文中曾敘述林勘次郎的口述説,先祖林北山,于皇百十代光明天皇的朝代,從中國冒險渡海來此定居,隨後歸籍日本。當時正值明朝滅亡,清朝崛起之際,各地戰亂頻繁,人民離鄉背井,流離失所,不計其數,於是扶老攜幼,飄海來此落戶,天長年久,便成為第二故鄉而入日本國籍。林家渡海時帶來媽祖神木像(包括左右侍衛)大小七尊來到日本,係安置於野間嶽西宮。日文《長崎夜詒草》一書説“從長崎入港的中國船,每當初見此山時,都要燒幣錢,敲金鼓舉行隆重的祭典”。這個山便賦予“野間權現”的稱號。周時,日文《三國名勝圖會》有以下説明:“野間嶽似乎是中國航行船的目標,每歲中國的商船來到長崎時,一定以此嶽為航標,沿其航道前進,到達皇國之後,一開始便是開懷暢飲,互祝平安”。“野間”日文即“媽祖”之義。可見,在海邊定居後,在片浦與琉球及華南進行海上貿易,收入充足,所以把媽祖安置山上蓋起堂皇的廟宇。

     關於林家的來歷,考歿于明治八年(1875)的林熊助氏的墓碑,石刻文字記載是這樣的:“我父翁乃林氏八代,戒名臺壽盛之表弟,幼稱熊。天寶,十二年分居,時年51。溯我家係。為明之娘娘人。林氏名北山,適逢明末世亂。不得不避亂離鄉,其妻圍繞,善縫紉,偕同嫡子一官,飄海渡日,遂居是鄉。不久,生次男二官,一官之長男名左衛門為家督。以後其嫡子代代稱勘左衛門。……男林莊之助謹志”。其中,時代當係清順治截界時。林氏一家飄流去日本的,至於“娘娘人”估計不是長樂的娘宮人就是湄洲灣一帶的林氏後裔,但在長樂一帶的成份多些、因為其男子傳統的叫法是“一官”或“二官”的。片浦的林家媽祖廟,歷來是日本學者研究媽祖問題的重要資料。

     長崎三唐寺的媽祖

     日本長崎的媽祖堂有一個特點是把媽祖奉祀在寺廟中,原因是日本歷史上認為天主教是“邪教”,嚴禁邪教傳入日本,而舶人中有個別的天主教徒混什其中,中國舶商認為如把媽祖廟單獨創建,恐慌會引起誤會,為此採取與佛教同寺奉祀的措施。因為日本人相信佛教,且佛教向不與天主教合作。

     (1)南京寺(又名興福寺):創建時間元和六年(1611年)《長崎圖志寺像》一書載:“興福寺在醫王山右,古皆吉氏廢宅。元和初,歐陽氏興為莊(墅)。明江西人真園來貢坐事。因削發為僧,元和九年,始隱於此。寬永(1624年左右)年間,僧默子募建,傍奠天妃,以便市舶祝禱”。該寺創建時間為明天啟年間。是在明萬曆43年起由歐陽氏別墅,通過集會所階段,逐漸發展起來的。

     據長崎《實錄大成》載:“寬永9年(即崇禎7年)唐僧加定渡海來日,為第二代主持,正保元年(即順治元年),逸然渡海為第三代主持”。

     該寺媽祖堂的正中央挂著“海天司命”橫額,兩側對聯:

     (甲)帆懸四海波濤靜,澤被群生雨露新。

     (乙)率性仁慈,融洽九洲皆樂土;

     志行濟度,力扶四海總安瀾。

     (丙)廟貌鎮江邊,仰韆鞦之俎豆;

     威靈週海外,拯萬姓于風濤。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逸然係浙江仁和縣高僧,精國畫又信奉媽祖,他精心將中國名畫介紹給日本,至今日本人把他看作是日本的漢畫始祖。同時,也加深了日本人對媽祖的信仰。

     (2)漳州寺(又名福濟寺):創建時間係寬永五年91611),據《長崎圖志》載:“福濟寺在寶盤山左侖,汩村主宅”。奉祀天妃情況與南京寺一樣,也是為了避免天主教傳入日本嫌疑的措施,把天妃與佛寺合祀。明代漳泉籍商人為祈求海上航海的安全,感謝航行無礙而建立的祠廟。初由福建漳泉幫的集會場所而發展起來的。明萬曆36年,陳衝一同子藤左衛門為檀首。內有乾隆四年溫陵龔李肅,鰲江洪興佑,晉江陳聯等人題的對聯。

     此寺前存的《重興福濟寺記》中寫著:“慶字5年(1648)檀主穎川藤君會泉南父老議曰:是山靈氣所鐘,儼稱一方之雄,今欲鼎新廟宇,嚴奉金容,為士民植福之所,非慈濟桑門福德雙稱者,曷能住之。僅聞;溫陵蘊謙琬公長老,幼出林氏望族。家世業儒,從釋有年。善能表樹氏門,無愧古人。現住開元,大師鄭公為其重興覺皇寶殿。功垂告竣,願請主之。眾翁然同辭。即命使飛帛來聘。公見檀信遙誠之篤,欣然而許,明年已醜夏,揚帆東渡,六月朔日抵崎”。此地不但是閩南商舶信仰媽祖聚會之所,由於請泉州開元寺高僧林謙琬到日本主持,又因謙琬是媽祖的同姓,由他主持名望更高。所以此寺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3)福州寺(又名崇福寺):寺在今長崎籠町地方,《長崎圖志》記載:崇福寺在大完寺左崙,名聖壽山。寬永9年建,即祀天妃。正保元年(即崇禎13年)重建,超然開創該寺自己記載説“其時與福州方面的船主商議,鋻於元和六年(1611)開創南東寺和寬永五年(1608)所開創的漳州寺的情況,由於嚴禁邪教的教訓而開創此寺,目的在祈願海上往來的平安……又以林紅兵衛為檀主,超然為主持,開創禪院……”。亦則是把天妃宮與眾佛合祀了。超然是福州人。繼超然到寺的有寬永十六年(1619)由福州來航的普定和水月,普定在超然歿後第二年當過監寺,水月在明萬曆元年(1625)園寂。

     媽祖堂的正面挂魏之琰題的“萬里安瀾”橫額,兩邊聯句是即非題的“揚帆登寶所,慈愛見婆心”對聯,堂中央也是挂魏之琰題的“海不揚波”額,其對聯是:

     (甲)體帝心以濟人登衽席波濤之上。

     秉坤德而習坎駕津梁天海之中。

     (乙)神功護正法,密行雄諸天,以上二聯也是即非題撰。又何紹迪書的對聯是:

     湄嶼靈照千古跡,壽山崇視萬年春。這對聯針對莆田湄洲和福州壽山而言甚有趣味。其中中題聯最多的魏之琰是東京福州籍的大船主,在該寺的收錄登記薄中,有寬文9年(1657)的東京船主魏爾潛居士,是年喜捨媽祖殿前上下石埕的記載。顯然是福州籍幫會集體創建的寺廟。

     以上三寺的特點,第一是幫會場所先建媽祖廟,第二是擴建為佛寺與媽祖合祀。其目的是祈願生意興隆,海上平安,同時利用神祗節日加強團結。第三,是對日本的民俗起著深遠的影響。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由於媽祖廟在日本的生根發芽,因而,使日本人民也信奉了媽祖,據黑田安雄教授説“在日本民族中信奉媽祖有史可稽的片浦林家媽祖外尚有北半島的大間浦,茨城縣北部的磯原,同縣中部的那珂湊,薩摩半島的坊津。日本鹿兒島大學民俗學教授下野敏見本年10月份來訪,他説“為了研究海神媽祖問題、我跑到日本北海道的一個最北的縣份去,旅程時間比鹿兒島到莆田多了一天,媽祖信仰的傳播可以想像了。但我們日本東京灣在八世紀時也有像媽祖那樣的類似故事,神化後而傳播不遠,這是一樣奇怪的事”。我説“這並不奇怪,原因有二點:(1)是中國海上的交通工具在古代是先進的,是隔艙的尖底船,在大海中遇風只會傾斜,比平底船優越多了,它可以遠洋航行,媽祖隨船出發可以遠播;(2)是中國自古人口多、海上謀生多,中國商人到哪,哪就建起了媽祖廟。而日本的情況是明治維新後才開始趕上先進的,所以海上和平神的位置早給媽祖佔了上風。下野敏見教授表示同意我這種説法。

     後來,甚至日本商船上也安放了媽祖的神龕,作為海上航行的護船神了。 (肖一平)

 

  (來源:新華網媽祖線上)

                                    編輯:秋風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