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本網一線報道要聞視頻報道各界反應分析評論線路報價赴臺遊必讀景點推薦美食推薦
購物推薦 | 臺灣遊記民俗風情圖片記錄兩岸包機歷程大陸居民赴臺遊大事記兩岸週末包機安排兩岸“三通”進程新聞背景
 
 
 
資料:臺北其實很傳統
 
  來源:      日期: 2008-07-04 17:20

 
 

  臺北面積不大,只有近300平方公里,是上海的40%;人口近300萬,不到上海的1/4。初到這裡,覺得不如上海繁華,久了,才漸漸體會她的動人。臺北與上海有諸多相似之處,一樣的精緻優雅,一樣的方便舒適,一樣的歷經磨難又重歸榮華之後尊貴猶在、風韻更勝。如果説有什麼差異,那就是今日的上海領改革風氣之先,飛速發展,處處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景象;而如今的臺北,經過“亞洲四小龍”的飛速發展,正面臨著經濟低迷、政治動蕩,相較于上海的年輕朝氣,臺北平添了一抹落寞與感傷,有另一種成熟美。尤其是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融會穿梭,臺北常令人們有一種時空交錯的幻覺,似乎與歷史只有一步之遙,這就是臺北獨特的魅力。

  迪化街是臺北人懷舊的場所

  任何一個城市都是新舊交錯的,這一點在臺北表現得尤為突出。臺北的城建循著歷史的變遷由西向東發展。橫穿臺北,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從傳統到現代,從衰落到繁榮……西面有龍山寺、迪化街、北門和孔廟,歷史的留痕伸手可及;東面的世貿中心、華納影城和新光三越,則處處折射著現代與繁華。

  位於城西的迪化街是臺北早期開發史的縮影。早期,大批的福建移民乘船來到寶島,沿淡水河一帶逐漸形成繁華的商業區。清道光、咸豐年間,迪化街的繁榮達到鼎盛。這就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

  多年以後,臺北商業中心東移,迪化街也日益衰敗,日據時期改名萬華。如今的萬華區房屋破舊、街道雜亂,遠離了現代的繁華喧囂,但那些有百年曆史的舊街老巷、佛具店、繡莊、青草藥店、傳統糕餅店依然執著地生存在這裡。可以説,這是臺北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街,其北段以清代閩南式店屋為主,以紅色斜屋頂和素凈的木板門窗為特色;南段和中段則均為富麗堂皇的現代洋樓,街景別具歐羅巴風情。此外,迪化街也是很多大企業家的發跡地,“沒在迪化街打過滾,便沒有資格談生意”是臺灣商界的一句俗語。

  臺北人常説,迪化街就是傳統、祥和的代表,很中國。現在,每到傳統節日,臺北人還會特意到這裡置辦貨物,只有此時,迪化街才能重現昔日的盛景。事實上,人們早已把這裡當成尋找記憶的懷舊之所。

  作為臺灣省的經濟中心,臺北多得是精明的商人和勤快的小販。在最熱鬧的西門町、重慶南北路、博愛路……每條路的兩側都蜂擁著最新型的商業大樓、公司商號和大飯店,華衣美服誘惑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山北路被戲稱為“舊上海的十里洋場”,店舖裏的商品貴得離譜,賺的就是“老外”和“老闆”的錢。一些“專業街”則聚集著同行業的店舖,既有趣又方便,如買木器沙發要到長沙街或南昌街,看電影去西門町,買鞋到沅陵街,買書到重慶南路……

  當夜幕降臨,臺北不僅沒有黯然失色,反而更加繁華誘人。西門町可以説是臺北最有名的夜市之一,年輕人最愛此地的熱鬧,看電影、逛街、聽大大小小的歌星演唱會,男孩子們更可以大包小包地往家拎東西———因為這裡是有名的“男服一條街”。華西街觀光夜市也值得一提,由於這裡早年曾靠近尋芳客密集的“寶鬥裏”,因此以“祛火壯陽”為招牌的蛇店和鱉店林立。白晃晃的燈光下,蛇店老闆或當眾宰殺各種毒蛇,或吞吐明火,引蛇起舞,招攬遊客。許多遊人都專程到這條街喝蛇酒、吃蛇肉、吞鮮蛇膽,同時聽老闆大侃蛇經。

  美國和日本文化的痕跡

  有人説,沒見過迪化街就不算懂得臺北。事實上,就是那些摩登的現代城區也難以抹去歷史的痕跡。

  陽明山和中華北路6、7段,散佈著不少西式的酒吧和餐廳,是年輕人愛去的地方。聽老人們介紹説,當年國民黨敗退到臺灣,美軍派了艦艇駐紮在海峽,這裡就是美國大兵們時常流連的地方,因此到處瀰漫著西洋風氣。至今,這些地區仍是在臺北生活的外國人的首選。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之後,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一屈辱的歷史在臺北城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至今,不少臺灣老人仍能説一口流利的日語。大街小巷,日文的招牌幌子處處可見,貨架櫃檯,日本的商品更是比比皆是。記者在採訪台北著名的“北一女中”時,看到校園裏有一塊日文的石碑,工作人員介紹説,這就是日據時代留下的“校誌”,而且每到校慶,還有身著和服的日本人趕來撫今追昔。

  聽人説,臺北的行政官員多居住在銅山街一帶,這也是日據時代的遺風,因為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的行政機關多設於此。

  中華傳統文化在臺北市保存得很好

  歷史傳統與現代文明有時相輔相成,有時卻格格不入。但在臺北,你會驚訝地發現,無論它們相生還是相剋,這個神奇的城市都會使它們共生共棲,有時是以一種近乎荒唐的方式。這種荒唐又往往淪為政客們的工具。

  臺灣“立委”選舉時,就有競選者當著電視鏡頭和民眾殺雞,歃血為誓。記者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競選,雖覺有些不妥,也沒什麼可説的。沒想到馬上有媒體的朋友趕來揭秘:“千萬別信他,就有這樣的競選者,右手在前面殺雞,左手在背後握拳,以示意神靈‘我發的毒誓都不算的’。”更有好事的記者將鏡頭偷偷移到後面,把競選者與神靈的“交易”拍了下來。這幾天又看到一則廣告:兩位競選者在向村民們發誓許願時,忽然平地起風、香燭失火,一村民被神靈附體,揭露了兩位競選者的醜行。原來,這是一則公益廣告,告誡競選者要誠實守信。看完這則廣告,真是啼笑皆非。這也算公益?

  封建迷信的糟粕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如此流行,正是臺灣社會的一大“怪現狀”。漫步臺北街頭,經常會看到算命先生們開的占卜舖子,生意還相當不錯。當然,這只是臺灣社會的一個方面。從另一方面來講,中華優良傳統在這裡一直生生不息,歷久彌堅。從某種程度上來説,臺灣對傳統的保持比祖國大陸做得好。臺北孔廟是全臺12座孔廟中最大的一座。每到臺灣的教師節(9月28日),這裡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可見臺灣社會對儒家文化的推崇。

  老輩人都知道奉茶,生意人家來了客人,無論是否成交,夥計先奉上一杯清茶。在祖國大陸,這禮數不常見了。但在臺北,我卻有幸遇到兩次。儘管門簾高挑的商號換成了“SOGO百貨”,藍色大褂的夥計變成了職業微笑的服務生,古色古香的宜興紫砂杯換成了一次性紙杯,但一口清茶入腹,還是覺得神清氣爽,頓生思古之幽情。    《環球時報》  武 俠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