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灣眾多媒體聚焦遼寧老工業基地滄桑巨變

時間:2010-07-06 15:25   來源:華夏經緯網

  3月21日深夜,臺灣東森電視臺4名記者風塵僕僕走出桃仙機場,這是今年以來第五批到遼寧採訪的臺灣記者。追尋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鏗鏘腳步,今年以來的短短三個月,已有臺灣《聯合報》、《經濟日報》、《工商時報》和東森、TVBS、中天、公共電視臺等臺灣幾大主流媒體25名記者紛紛將目光聚焦遼寧老工業基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老工業基地的滄桑巨變、別具特色且飽含傳統民俗風情的關東大地,讓見多識廣的臺灣“老記”們也不禁眼界大開,感嘆不已。一股新的“遼寧熱”在新年伊始便透過臺灣媒體在島內涌動。

  東北振興專題媒體矚目新熱點

  吉羊獻瑞,金猴送春。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鼓隆隆敲響,如同當年建設沿海經濟特區、開發浦東新區和實施西部大開發一樣,引起了廣大臺灣同胞的廣泛關注。海峽對岸新聞媒體聞聲而動,臺灣聯合報、工商時報、經濟日報三家媒體組成的採訪組,以“遼寧老工業基地改造和振興”為主題,于歲末年初搶先來遼寧進行為期一週的專題採訪。

  臺灣記者對遼寧振興老工業基地舉措興趣濃厚,在短短的一週時間裏他們緊鑼密鼓、馬不停蹄,先後參觀採訪了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瀋陽華晨金盃汽車有限公司大連港、大連造船廠,他們又冒雪專程驅車160公里到盤錦採訪特大型國有企業遼寧華錦集團;專題採訪了瀋陽市市長陳政高、盤錦市副市長劉家升對老工業基地振興韜略,還擠時間遊覽了瀋陽北陵公園、瀏覽了大連市容並採訪了瀋陽、大連幾家臺資企業。臺灣記者用“感慨良多,收穫頗豐”概括此次遼寧老工業基地行。記者一路賞雪、談雪,在北國特有的風雪中感受著即將重煥青春的東北大地。

  臺灣工商時報記者林則宏返臺後,在該報辟專版推出“振興東北系列報道”,以《東北力造經濟發展第四極》等一系列專題文章,向臺商介紹了政策扶持對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大意義,以及中央對遼寧給予的幫助和支援、臺商赴遼寧投資商機何在等等;經濟日報記者江今葉一邊採訪一邊向報社發稿,在第一時間裏連續四期向臺商介紹遼寧振興的機遇與挑戰。

  臺灣《投資中國》雜誌亦不甘落於人後,儘管不能親自到遼寧來採訪,但經過與當地臺辦聯繫,記者還是通過網路等渠道,蒐集到相關線索,于2004年2月號雜誌以“遼寧省拓展對外開放新路”為題,介紹遼寧省在振興老工業基地一役中的相關情況及振興舉措,為廣大臺商北上投資遼寧提供可資參考的資訊。

  1月5日至7日,臺灣東森、中天、TVBS等3家電視媒體記者團一行6人到瀋陽進行系列採訪,而採訪的第一項便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記者團抵沈後,立即前往鐵西新區進行採訪。對區長的採訪以及對區容區貌的參觀,讓臺灣記者們大開眼界。一個在振興中悄然崛起的城市已經被錄影機帶回了臺灣。

  旖旎北國風光擋不住的誘惑

  每年一屆的瀋陽冰雪節,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前來觀光賞雪。身處亞熱帶的臺灣同胞對北國冰雪更是難得一見。善於抓住臺灣觀眾眼球的島內電視媒體——臺灣東森、中天、TVBS,用鏡頭向島內同胞展示冰雪世界中的古老沈城,讓臺灣同胞透過鏡頭分享冰雪中瀋陽人對美好生活火一般的熱情。

  1月7日是冰雪節開幕的日子,或許是蒼天暗佑,沈城一掃近日來的濃霧陰霾,碧空萬里、陽光明媚,這是一個利於拍攝的好日子。記者們一下車,便馬上各自尋找符合需要的場景,他們在盡最大的努力,將這北國風光完美地展現在島內觀眾的面前。上午十點,2004年中國瀋陽冰雪節開幕式正式舉行。伴隨3顆發令彈騰空而起,瀋陽冰雪大世界的廣場暫態成為歡呼的海洋,無數綵球奔向藍天,潔白的信鴿在長空下飛舞。那3架頗為引人注目的臺灣電視錄影機在緊張的旋轉著、工作著,記者們很是興奮,紛紛認為不虛此行,這個節目很好看,可視性很強,臺灣的老百姓一定會很喜歡。

  追尋歲月滄桑記憶名人往事

  羊年臘月二十五,臺灣公共電視臺“留聲—華人音樂家”系列之“馬思聰先生專輯”攝製組一行5人在東北的寒風與年關的火熱中飛抵瀋陽。攝製組所有成員均是首次來東北,因此對於遼寧的印象既感新奇又感驚訝。

  按照計劃,攝製組需要攝製能夠反映20世紀20-30年代瀋陽舊貌的場景,特別是瀋陽站(原瀋陽南站)站前廣場周圍建築依然可以體現出當年的風格。頂著凜冽的寒風,大家展開了工作。攝製組還到公和橋上攝製火車進出編組站的鏡頭。公和橋是剛剛建成的一座斜拉索橋,位於老道口,處於火車進出瀋陽站的咽喉要道,在這裡作全景俯拍再好不過了。站在橋上,記者們一面看著橋下的鋼鐵巨龍隆隆而過,一面看著橋上的汽車洪流奔騰去,不由得發出了感嘆。

  拍攝組此行,主要是拍攝兩位已故華人音樂家的電視系列片,其中一位音樂家是營口籍人,為了拍攝的真實性,他們選擇營口拍外景。攝製組用對比的方式拍攝了營口的新變化以及營口港、遼河、營口街景、營口西炮臺和營口開發區等。歲月的滄桑擋不住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攝製組為歷史悠悠而感慨,更為城市的現代文明而由衷讚嘆。

  濃郁民風幾多神韻幾多情

  遼寧民風純樸,加之滿、回、朝鮮、蒙古、錫伯等少數民族,或有遠古遺風,或有隔世習俗,充滿傳奇色彩,使關東鄉土人情,顯得更加濃烈熾熱。展北國之雄奇,藏江南之毓秀,富名山、秀水、奇石、異洞,兼火辣辣的關東風情,令多少臺灣記者沉醉不知歸期。

  2月16日至3月4日,臺灣三立電視臺“中國這麼大”專題攝製組七名記者抵達瀋陽,開始他們為期半個月的遼寧采風之旅。此次採訪活動,記者們在瀋陽、大連、鞍山、丹東採訪拍攝當地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瀋陽怪坡、響山、滿漢全席、老邊餃子、大連蛇島及蛇島醫院、蛇島制藥廠、大連天津街海鮮夜市小吃街、被譽為“國石”的鞍山岫岩玉及玉雕專業村等。

  攝製組在丹東期間,鏡頭主要對準了丹東的柞蠶絲綢,朝鮮族舞蹈——《農樂舞》,朝鮮族飲食——打糕、冷面、泡菜製作過程虎山長城歷史淵源、鴨綠江大橋風光。記者們還赴寬甸滿族自治縣朝鮮族中學,對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跳翹板、盪鞦千進行了拍攝採訪。拍攝中,恰逢丹東乍暖還寒的天氣,最怕冷的臺灣人——攝製組成員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節目主持人李佳豫小姐,打扮成朝鮮族姑娘,置身於濃濃的朝鮮民族風韻當中,向臺灣觀眾展示著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廖苔軒)

編輯:石宏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