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4日,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在兩岸人民的遺憾中辭世。社會各界反應強烈,在沉痛悼念汪老的同時,人們也把目光放在了未來兩岸關係的走向上。2006年1月11日,借著台灣網“2005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評選活動的契機,本網記者採訪了臺灣問題專家范麗青女士。
汪老西去 幾多悲痛幾多情
提到汪老個人,范女士評價的不多,但是從她的語言中,可以看出她對汪老的深深懷念之情。她説,從1990年開始成立海協會,汪老就擔任會長,那個時候他已經是個退休的老人。能夠承擔這麼重要的職務,和汪老的自身特點有很大的關係。他非常喜歡讀書,知識淵博,管理地方政治多年,同時具有經濟研究背景。是個禮賢下士,很有親和力的人,和他接觸的人都覺得,他很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能積極的思考問題,很有耐心,積極處理臺灣一些複雜的問題。
汪老擔任海協會會長之後,苦苦思索解決兩岸問題的癥結。他總是希望了解更多的臺灣情況,不管是做臺灣問題研究的專家學者,還是入島採訪的記者,或者是島內的一些工商界的人士,他都願意和他們交流。他願意得到第一手的資料,看看有沒有新鮮活潑的東西給他,然後他做細緻的分析研究,來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
作為海協會的會長,汪老今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踏上寶島臺灣,去親自和同胞交流感情。雖然沒有到過臺灣,但是他一直想多了解臺灣的民情、民意,思考如何解決兩岸的政治僵局,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十多年來,他從未放棄過尋求祖國統一的目標,他一直勤勤懇懇工作,即使他在病重期間,也不鬆懈。汪老是懷著非常強烈的感情來處理同胞的事情,這樣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可以説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追溯歷史 汪辜會談成絕響
隨著汪老的辭世,很多人評價説“汪辜會談”將成為絕響,對於這個評價,范女士有自己的觀點。她認為汪老辭世這個重大的事情是值得列入兩岸關係十大新聞的,因為20年來,汪老參加的“汪辜會談”和“汪辜會晤”確實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高峰。以後不會再有“汪辜會談”了,當然也就成了絕響。
談到汪老的辭世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她説,汪老的辭世對兩岸關係的影響肯定存在,但是影響不是太大。而這樣的結論不是從單純的汪老個人的角度出發,而是應該把眼光放在歷史的角度,來回顧當年的“汪辜會談”和“汪辜會晤”這兩個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在歷史的事實中尋找答案。
范女士很細緻的回顧了當年“汪辜會談”和“汪辜會晤”的歷史時刻。
1990年11月21日,為應付兩岸關係發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度的大陸政策,臺灣當局成立了“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並於1991年3月9日正式掛牌工作。這是以民間團體身份出現的半官方機構,直屬於“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任務是接受“陸委會”的委託,辦理臺灣當局“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人稱“陸委會”手套。1991年12月16日,大陸社會團體法人性質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在北京成立,它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汪道涵被選舉為海協會首任會長。
兩會成立之後,積極進行兩岸的事務性商談,推進兩岸關係的發展,並且經過努力在1992年達成了“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核心就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
正是在“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才促成了“汪辜會談”和後來的“汪辜會晤”。
“汪辜會談” 1993年4月27日至30日,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在祖國大陸一年多來的積極推動下,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舉行第一次“汪辜會談”。這是海峽兩岸在長期隔絕之後,首次由受權民間團體負責人進行的正式接觸會談,是兩岸走向和解的歷史性突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兩天的會談中,雙方就兩會會務、兩岸經濟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三項議題進行了廣泛討論。會談達成了四項協議,包括《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
“汪辜會談”對發展兩岸關係、擴大兩岸經貿、科技合作和人員往來、各項交流産生了積極的作用,也為兩岸的接觸商談建立了制度化的機制。“汪辜會談”獲得成功,得到兩岸同胞的高度評價。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指出:“汪辜會談是成功的,是有成果的,它標誌著海峽兩岸關係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會晤” 1998年10月14日,在兩岸關係及“汪辜會談”成果遭到李登輝訪美鼓吹分裂主義的破壞之後,在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受海協會邀請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赴上海、北京的“參訪”活動終於成行。辜先生是近五十年來第一位踏足祖國大陸的由臺灣當局正式授權的代表,大陸方面對他的此次參訪十分重視,給予很高的禮遇,江澤民總書記、錢其琛副總理分別會見辜先生一行,這是海峽兩岸自1949年以來最高級別的公開接觸。
1998年10月15日,辜振甫與汪道涵在上海再次會面,這是兩岸兩會自1995年6月中斷商談以來的首次高層對話,對話的內容首次涉及政治領域,也是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1993年新加坡會談之後的第二次握手。雙方在會談中達成了四項共識,其中二項主要內容是:雙方將繼續進行包括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對話;汪道涵會長接受辜振甫董事長的邀請將訪問臺灣。
辜振甫“參訪”大陸後,祖國大陸方面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1999年6月27至29日,兩會在北京商談,就落實四項共識交換了意見,並就汪道涵9月中旬或10月初訪台達成初步共識。可是,李登輝竟在l0天后,7月9日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公然拋出“兩國論”,使一度緩和的兩岸關係又一次跌入低谷。面對李登輝之流倡狂的“臺獨”活動,海峽兩岸和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同仇敵愾,一致聲討,國際社會也紛紛譴責李登輝的“臺獨”行徑。15日,國臺辦主任陳雲林指出,由於李登輝“兩國論”的倒行逆施,使兩會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接觸、交流、對話的基礎不復存在。20日,海協會鋻於海基會當天的來函及所附的“辜振甫談話稿”嚴重違背了兩會1992年達成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對該函不予接收並正式退回,兩會聯繫遂告中斷,汪道涵訪台之行亦告擱淺。
范女士在評述“汪辜會談”和“汪辜會晤”的時候,她強調,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其實不要強調個人到底有什麼作用,因為兩岸的問題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夠左右的。是在國家政策的大環境中,加上雙方的政策主導和民意的走向而促成的。歷史人物會發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很難衡量。正是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的這個政治基礎才促進了“汪辜會談”和“汪辜會晤”的進行。
展望未來 歷史的繼承不是重復
從歷史的帷幕轉出來的時候,范女士開始和我們探討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問題,她用一句很深刻的話總結,歷史的繼承不是重復。
她分析説,過去歷史的結束,給未來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從“汪辜會談”到“汪辜會晤”,再到今天連宋訪問,這些都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事件。而這些具有開創性事件的發生,都是在認同“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上進行的。因為在反“臺獨”的基礎上,國親新三黨有一致,他們要和平發展兩岸關係。
説到今年的大陸對臺灣的一系列重大舉措,范女士説,這些舉措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以民為本,從對臺灣同胞的愛出發,從人民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縱觀2005年,大陸主要是照顧臺灣普通老百姓的需要,比如給臺商提供貸款,就是照顧給中小臺商的角度出發,還有簡化臺灣同胞來大陸的手續,臺灣學生和大陸學生同等收費等問題,都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繼續推動兩岸的交流的。
目前我們的這些交流活動,可以説是新的開拓,不是舊的歷史的重復,因此我們説一個時代的結束,留下了很好的政治遺産,可以給下一個時代做一個好的基礎。只要是對人民有利,對兩岸關係發展有利,對整個民族有利,更多的從人民的角度出發,不管方式如何,都是我們值得繼續進行的。希望兩位老人家在天之靈可以保祐我們這個基礎,能夠進一步夯實基礎,推進兩岸的交流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將來臺灣方面只要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承認“九二共識”,兩岸的協商就可以立即恢復,“什麼都可以談”。
至於李登輝和那些頑固要分裂祖國、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引用一句老話:“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范女士情不自禁用這膾炙人口的兩行詩,結束了我們的採訪。(季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