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非典:諱非典忌醫 比非典更可怕

時間:2003-06-19 14:39   來源:
人民網記者 張玉來

  近日,記者採訪了吉林大學第一、第二醫院和中日聯誼醫院(吉大三院),驚訝地發現,這三家在東北地區享有盛譽,以往經常熙熙攘攘、門庭若市的"三等甲級"醫院,如今竟然已變得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吉林大學醫院管理處聶素濱處長告訴記者,眼下這三家醫院的日平均門診約1800人次,與往年的日平均門診6500人次相比,約下降了72.3%;日住院病例約下降了60%。這期間,三家醫院的門診量總計約減少18.8萬人次。
  記者不禁心生疑惑,是人們的健康水準急遽提高,患者銳減了呢?還是由於非典疫魔肆虐産生的恐懼心理,而諱非典忌醫,不敢到醫院就診了?諱非典忌醫意味著什麼,將會導致怎樣的後果?對於眾多患者來説,理性的選擇是什麼?患者諱非典忌醫的根源在哪?讓我們一道關注這一與防治非典同樣重要,關涉人民群眾健康與生命安全的重大問題。
  "三甲"醫院日門診由以往的2250人次銳減至500人次。
  不得不來的患者、急匆匆的陪護人員坦言"害怕感染非典。"5月26日上午8時30分,記者走進吉大二醫院門診大樓一樓大廳,只見昔日的熙來攘往、摩肩接踵、排長隊現象不見了。8個掛號、收費窗口前,時而來一兩個患者,時而空無一人。記者來到二樓、三樓、四樓,各科診室門前也不見了往日座無虛席的候診人群,稀稀拉拉的患者可享受以往不可企及的隨時就診。
  "這種狀況是前所未有的!"二院副院長趙吉光教授告訴記者,以往二院的日門診約2250人次。醫院早8點上班,為避免出現過分擁擠場面,有序分流就診患者,早5點30分便開始為患者掛號了。自4月中旬長春發生非典疫情,日門診量急遽下降,每天大約只有500人次,約下降了77.8%,且多為心臟病發作、意外傷害患者等急重患者。以往外地患者大約佔門診量的20%,近一個月已所見不多了。
  記者走進二樓心血管科專家門診。科主任李淑梅教授介紹説,以往每天前來就診患者約80-90人次,目前每天也就十幾人次;以往住院病人平均達80人,現在也就20多人。門診接待的患者群基本是心絞痛急性發作等急重患者。有的患者來不及辦理住院手續就得進行搶救。
  在住院部四樓神經內科主任室,于挺敏教授介紹説,過去科裏一天的門診量約50人次,週一多時達到70人次,住院患者一般在40人左右;眼下每天門診只有15人次左右,住院患者也就六七個。前來就診的患者已見不到神經功能紊亂、腦供血不足、動脈硬化、頭疼等慢性病患者,多為腦血栓、腦出血等急性腦血管疾病發作患者。有的嚴重頭疼病患者做完CT就走人,以縮短在醫院滯留時間。
  在吉大一院和中日聯誼醫院見到的情況,與二院所見大體相似。
  記者與前來三家醫院就診的一些患者交談,他們坦言:"實在挺不住了,不得不來醫院。"那些急匆匆掛號、交款,辦理住院、手術手續的陪護人員則表示:"在這兒的滯留時間還是越短越好!"
  文明社會民眾對醫療的需求應是個常態。諱非典忌醫,患急重症靠自我診斷,自我購藥治療,不是理性的選擇
  病理學家、吉林大學副校長李玉林教授指出,在文明社會民眾對衛生醫療的需求是個常態。不論發生任何情況,人們患各種疾病的人數大體都是一個常量。非典疫情的發生,決不可能抑制其他疾病的發生。因恐懼心理而抑制正常的醫療慾望、需求,不是文明社會民眾理性的選擇。"諱非典忌醫,到醫院就診患者銳減的狀況是不正常的。"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當今世界威脅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的前四位依次是心血管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意外傷害。一位公共衛生專家強調,我國目前雖然發生非典疫情,但這一排序並未改變。
  "眼下正是各種流行病的高發期。"一院呼吸科副教授許力軍説,4至5月份是流感、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症、肺炎、大葉性肺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這一季節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大約佔患者的20%至30%。吉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于雅琴教授説,這一季節也是流腦、麻疹、病毒性肝炎、出血熱、水痘、猩紅熱、結核等傳染病的高發季節。
  "患者怎麼一夜之間就遽然減少了呢?"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的醫生們滿臉的焦灼、憂慮。
  眾多患者不到醫院就診,是否就放棄醫治了呢?不是的。據十來位經驗豐富醫生掌握的情況和所作分析顯示,這些患者已另尋治療途徑:一是到社區診所、個體診所醫治;二是電話諮詢熟悉的大夫。這些醫生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幾個自己診治過患者的諮詢電話;三是按以前醫生的診治方案,或按電視廣告宣傳,從藥店購藥自我治療。記者走訪的幾家藥店近期銷售量都大為增加;四是"小病挺,大病扛",扛不過去的患者便死在了家裏。
  "一般來講,應是大病去醫院,小病去社區衛生服務站。"中日聯誼醫院內分泌科姚文華教授説,社區衛生服務站無論是醫療實力、水準,還是醫療環境、條件都遠不如縣區醫院,更不要説"三甲"醫院了。需要警惕的還有自我購藥可能買錯藥。
  社會醫學和衛生事業管理專家、吉林省衛生廳長李殿富教授接受採訪時指出,民眾健康受到威脅時,應該明確哪些疾病是可以自我診斷、自我購藥治療的,哪些疾病則必須到醫院就診,切不可馬虎從事。一般來説,某些慢性病、多發病,如腹瀉、傷風感冒、風濕性關節炎等常見病可採取以往的治療方案對症用藥,但某些急重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腦出血、腦血栓等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內分泌疾病,則應儘快到醫院就診。"缺乏醫學常識的民眾是難以通過自我診斷來治療這些疾病的!"
  延誤治療,將不僅僅貽誤最佳治療機會,增加治療成本,還將喪失最佳搶救時機,降低生存品質,縮短生命延續時間
  諱非典忌醫,延誤治療,將導致怎樣的後果?
  談及這一話題,李淑梅教授神態頓時凝重起來,"心血管病發作時如得不到及時醫治,是極其危險的!"心絞痛剛發作時,使用硝酸甘油等擴冠藥物靜脈點滴,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如果拖延治療,失掉最佳治療時機,極易發展成為心肌梗塞,那時就需做PTCA(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及支架置入術)手術了。前者大約只需住院兩周,後者住院時間就不好説了;前者大約只需3000元,而後者則需要4.5萬元。近來李教授就救治了兩名延誤治療、險些喪命的心血管病患者。其中一名男性冠心病患者併發左心衰竭,出現呼吸困難、發燒、意識狀態不佳。這是極其危險的信號,可患者害怕被定為非典疑似病例,仍然吃點藥硬挺著。直到上氣不接下氣了才來醫院接受搶救。另一名是68歲的周老太由於拖延治療,導致心肌梗塞。經成功搶救,現已住進病房的周老太談及這段經歷追悔莫及,"發病不去醫院,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家庭呀!"
  "是及時治療,還是延誤治療,醫治效果往往大相徑庭!"于挺敏教授的話語透著沉重。上周她搶救了一名腦幹梗塞發作,拖了一週才來救治的患者。由於失掉了搶救時機,醫護人員竭盡努力也未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本來,短暫性腦缺血剛一發作就來醫院治療,用很簡單的醫療方法,也許只需幾十元,就可阻止腦幹梗塞,從死神手中奪回生命!"于教授説,動脈硬化發作時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將引發腦供血不足;腦供血不足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就將引發腦血栓,而腦血栓是引起腦梗塞的最主要原因。在腦血栓形成的6個小時內,若及時就診,用溶栓辦法治療,即可取得非常理想的治療效果;但如果超過6-24小時,就喪失了溶栓的治療機會,需採取複雜,療程也更長的治療方法,且極有可能造成癱瘓,不僅個人生存、生活品質下降,産生難以言表的痛楚,還為家庭、單位、社會增加沉重的負擔。
  長春市衛生局長提供的數據令人驚心動魄:由於諱非典忌醫,使得全市各種慢性病的死亡率明顯上升,僅4月份就死亡106人,比3月份翻了一番。
  至5月29日,肆虐的非典疫魔吞噬了長春市民6條生命,與這個城市一個月就增加一倍的死亡人數相比,顯而易見,諱非典忌醫猛于非典,其對民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脅遠高於非典!
  "延誤治療,不僅僅將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增加治療成本,還將可能喪失最佳搶救機會,縮短生命延續時間!""患者發病及時就醫,無論對近期療效,還是對遠期療效都是非常有利的!"白衣天使們真誠地向患者們發出忠告。
  綜合性醫院本部沒有非典病人、非典疑似病人。發熱門診是相對獨立的。4家醫院4710名醫護人員和職工除參與救治非典病人的,無一人感染非典。所有就診患者都未感染非典發生非典疫情城市的醫院安全狀況究竟如何?記者就這一民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對吉大的三家醫院進行了探尋、追問。
  時下,醫院已不是可隨隨便便的出入之地。走進一院大門,只見所有就診患者和陪護人員都需先檢診,檢查是否發熱,然後再準其進入門診大樓。入住三家醫院住院部的住院患者,均需經過常規檢查:量體溫、化驗血常規、拍胸片。"太嚴了!"就診患者的這種感受,包涵著對醫院為防止交叉感染採取的強有力措施的認可。記者還跑了長春市另兩家"三甲"醫院,發現各醫院都加大了消毒、隔離等防止交叉感染的防護力度。
  "吉大三家醫院雖然都是非典定點醫院,但醫院本部並未收治非典病例和非典疑似病例。"對記者提出的一個市民普遍關心的疑問,李玉林副校長介紹説,實際上從成為非典定點醫院之初,三家醫院收治的非典病例和非典疑似病例病房即設在遠離本部的分部。如位於朝陽區的一院,其非典病房設在二道河子區的一院二部。5月初,三家醫院分部收治的非典病人已相繼轉入長春的"小湯山"長春市傳染病醫院集中救治。
  自抗擊非典戰役打響以來,三家醫院參與救治非典病例的醫護人員有7人感染非典病毒。除此之外,三家綜合醫院和一家口腔專科醫院總計4710多名醫護人員和職工均安然無恙。這期間,4家醫院診治的約7萬餘患者無一人感染非典病毒。
  發熱門診是與非典疫情相伴而生的新事物,是一個人們議論頗多,甚而將其視為"危險之地"的地方。它究竟是何種面目?記者佯裝發熱病人與一同伴探尋了二院位於門診大樓東南側一角的發熱門診。這裡有一個獨立的小門,走進小門,裏面就是發熱門診的接診室。中年護士邱仲玉先免費發給每人一個口罩,然後為記者量體溫。假戲就此打住。值班大夫李東復教授告訴記者,設在綜合醫院的發熱門診都是相對獨立的,設有獨立的門診室、處置室和觀察室。前來就診的患者如的確有熱,還要化驗血常規、拍X光肺片,才能做出初步診斷。如懷疑其是非典疑似病人,需由院內專家會診;如果仍不能排除,再由市專家組會診,決定是否隔離、留診觀察。自4月20日成立發熱門診,已接待了約800名患者,尚未發現一例非典疑似病例。"發熱門診並不神秘,也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麼可怕。患者應泰然對待它,發熱門診極有可能長期存在下去!"
  "諱非典忌醫,比非典更可怕!""到醫院就醫被感染非典病毒的風險極小,遠遠不及諱非典忌醫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的風險和危害!"我們應該接受白衣天使們的忠告。
  加強對患者的心理關懷,與醫治他們的疾病同樣重要。
  應適時調整非典醫療救治策略,減少非典定點醫院和發熱門診。政府應對消除民眾就醫恐慌心理高度重視
  "就醫患者為什麼銳減,眾多患者為何諱非典忌醫?值得認真探究。"李殿富廳長認為,根源並非醫療服務供給出現了故障,而是非典疫情造成的社會恐慌,和與之相伴的就醫恐慌心理使然。而産生這種狀況的根源在於我國在建國之初取得防治流行性出血熱、麻疹、傷寒、血吸蟲病等傳染病勝利後,過早地宣佈同傳染病鬥爭取得了完全勝利。由於預防、控制傳染病的體系和機制,和民眾對傳染病防範意識的缺位,使得非典疫情剛一發生,便出現了社會恐慌,導致群眾對醫療服務、就醫安全産生了信任危機。當前,加強對患者的心理關懷,心理引導,使其走出心理誤區,與醫治他們的疾病同樣重要。要使群眾了解,非典是一種傳染性很強,對人類危害很大,尚未找到病源和有效治療辦法的傳染病,對其高度重視、防範是必要的;同時還應看到,非典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直到目前為止,就其傳染速度和人數與以往發生的天花、霍亂、鼠疫等傳染病而言是無法相比的。增強民眾的就醫信心,儘快恢復正常的醫療秩序,已迫在眉睫。
  公共衛生專家、吉大公共衛生學院長孫志偉教授認為,就醫患者銳減,患者諱非典忌醫,反映出為數不少的民眾尚缺少科學、理性的醫療理念。要使民眾意識到,在文明社會裏,因恐懼心理而抑制正常的醫療慾望、需求,急重患者靠自我診斷、自我購藥治療,不是文明社會民眾科學、理性的選擇;到醫院就醫被感染非典病毒的風險極小,遠遠不及諱非典忌醫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的風險和危害;諱非典忌醫,比非典更可怕。
  著名傳染病學家、從醫達半個世紀的原白求恩醫大副校長呂美德教授説,抗擊非典戰役初期,一些城市確定的非典定點醫院、發熱門診過多,既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又造成民眾就醫恐慌心理。應適時調整非典醫療救治策略,減少非典定點醫院和發熱門診。須知在民眾心目中,多一家定點醫院,就等於增加一個非典傳染源。老教授強調,非典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飛沫傳染和與非典病人密切接觸傳染,不具備這兩個條件是不會感染非典病毒的。醫院雖然人群高度聚集,但都已加大了消毒、隔離等防護措施,感染非典的概率極低。
  "擔負維護公共安全責任的政府,對消除民眾就醫恐慌心理,增強民眾的就醫信心,應給予高度重視。"社會學家、吉大哲學社會學院劉少傑教授認為,在防治非典鬥爭中,政府應及時全面發佈資訊。一些城市只發佈哪家醫院是定點醫院,哪家醫院設有發熱門診,卻沒有告知民眾綜合性醫院本部並沒有非典病人、非典疑似病人。如果政府能夠及時全面發佈上述資訊,介紹醫院的防護措施,無疑將有助於消除民眾就醫恐慌心理。媒體在消除民眾疑慮,減少恐慌心理,增強民眾就醫信心方面也責無旁貸。
  李殿富廳長指出,當前衛生部門既要全力抗擊非典,又要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其他傳染病、常見病、多發病的醫療需要。醫院應及時汲取抗擊非典的經驗,修訂傳統的就醫流程,把對就醫人員實行分診,對入院人員進行全員體溫檢測,減少人群集聚等做法納入新的就醫流程,以大幅度降低醫院的交叉感染發生率。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