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因騰飛而遼闊
7月的草原,如盛粧的新娘。內蒙古2400多萬各族群眾翹首等待著一個盛典——自治區成立60週年大慶。在迎接慶典到來的日子裏,在感受身邊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內蒙古各族群眾無比自豪:今天的內蒙古如駿馬騰驤,其勢欲飛。
自豪感:源於地區競爭力增強
過去5年間,內蒙古的地區生産總值由1200億元躍至2006年的4790億元,經濟增長速度連續數年居全國第一。短短幾年,這匹“黑馬”的經濟總量由全國排名第23位躍升至第17位。
中國社科院今年3月發佈的《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顯示,在增長競爭力排名前10個城市中,有4個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市並列第一,其中鄂爾多斯被評價為“憑藉先天優勢,創造後天優勢”的典型代表。同時,在《中國省域經濟競爭力發展報告 2005-2006》中,內蒙古首次躋身上游區,居於第十位。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趙雙連談到這一點時不無自豪。趙雙連如數家珍地説:“可以用三個特點來概括內蒙古現階段的發展,一是初步完成工業化初期積累,成為人才、資本要素的流入區;二是經濟自主增長機制基本形成;三是六大特色産業構築起了內蒙古工業發展的框架。這三個特點表明,內蒙古的核心競力在明顯增強。
核心競爭力體現在高起點的大項目的增多,體現在投資主體多元化。目前內蒙古工業的投資大多來自區外。2006年全區共引進資金1350億元,其中55%用於工業固定資産的投入。短短幾年的時間,風力發電、電解鋁、生物制藥、稀土等産業發展水準在全國位居前列。如以重載轎車、發電設備為主的裝備製造業在包頭市迅速崛起,使當地的産業鏈條不斷延伸,新發展的煤化工業規模保持在百萬噸級以上。
如今,內蒙古不僅是國內大型能源、電力企業投資的焦點,也在吸引其他行業進入這裡,如沃爾瑪挺進包頭市商業領域,同仁醫院在鄂爾多斯也有投資項目。
競爭力帶來活力,來自內蒙古的企業也在走出去尋找空間。伊利和蒙牛引領著中國乳業的發展趨勢,鄂爾多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羊絨加工企業,小肥羊公司已成長為國內最大的中餐連鎖企業。
思想解放帶來“三級跳”
“內蒙古經濟的飛躍,是內蒙古經歷了較長時間準備後潛能的暴發,是一種後發優勢的體現。”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趙雙連如是説。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蒙古族研究員包斯欽説:“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只要認真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經濟社會就會得到快速發展。”
除了國家政策的支援外,內蒙古經濟的騰飛離不開當地政府對發展之路的正確選擇。趙雙連介紹説,近5年多來,三次思想解放帶來了內蒙古經濟的三次飛躍。在自治區七次黨代會之前,自治區工業經濟總量小、水準低,延續傳統的工業發展之路。在這種情況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實施不均衡發展戰略,支援有條件和有優勢的地區和行業重點突破。這下戰略帶來了以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構成的內蒙古“金三角”地區的率先快速發展,同時六大優勢産業異軍突起發展,使自治區特色産業初步形成。
2004年,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又一次提出不滿足較快發展速度和較高每人平均指標,要把握機遇繼續做大做強,從而帶來了內蒙古經濟的第二次飛躍,保證了內蒙古工業增長速度始終在全國領先,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隨著國家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內蒙古從2006年開始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加速經濟結構調整,著力實現産業多元化,促使産業延伸、升級,從而實現又快又好發展。
自治區經委主任牙薩寧説:“從2003年開始自治區6大産業全面啟動,使能源、農畜産品加工業實現質的飛躍,2006年煤炭産量近3億噸,居於全國第2;電力裝機達3000萬千瓦,居全國第5位;農畜産品居全國第7位。六年來,全區工業固定資産投資6600多億元,初步形成了自治區的優勢工業體系。”
競爭力還要靠科學發展
舉世矚目的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工業化裝置——神華集團煤制油工程正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上灣村建設,目前已進入最後決戰階段。聞名中外的成吉思汗陵就坐落在伊金霍洛旗。如今,伊金霍洛的蒙古族群眾不只為祖先的偉業而驕傲,也在為家鄉有這樣的大項目而自豪。如今,伊金霍洛旗政府已把境內的污染小焦化企業全部關閉。
趙雙連説,回顧內蒙古近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大企業、大項目帶來了産業的轉型,內蒙古的特點和資源稟賦決定了只能走大項目的路子,才能提升産業水準,實現産業轉型,走上又好又快的發展之路。2006年,在內蒙古投資的25戶中央大企業,投資規模達到了1000多億元。
近年來,內蒙古通過三項舉措來啟動大産業帶動大企業戰略。首先,以存量引增量,先後自治區的25家大企業與國家大企業對接、重組,使大企業資本金由1230億元迅速增至3500多億元。內蒙古化肥廠、北方電力、霍林河煤礦等企業通過重組不斷壯大。其次,以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産業園區的建設,開場成了一大批産業相對集中、互相配套的國家級工業園區,形成了規模效應,園區在內蒙古工業發展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其三,堅持高水準引進,不接受落後的生産力轉移,新上項目體現技術含量高、投資規模大等特點。
鄂爾多斯市市長杜梓説:“作為全國第一産煤大市,配套的相關的大的産業正在興起,目前煤炭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已降至60%,還有逐步下降趨勢。”富起來的鄂爾多斯人想走的是不僅僅依靠資源的路子,這也是整個內蒙古人心態的折射。儘管“遍地是煤”的內蒙古原煤産量已進入全國第二位,但為了發展的可持續,內蒙古在未來規劃中壓縮了原煤産量。趙雙連説:“我們要依託資源優勢,但絕不依賴資源,今後要加快發展風力發電、裝備製造業和交通、物流等産業,提高非資源性産業比重,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內蒙古的明天會更美好。”
“非資源化”、“又好又快”——正是內蒙古經濟下一個發展階段的期待。(殷耀、劉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