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7月17日呼倫貝爾消息 昨天下午,在清涼的雨點一路相伴中,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一行來到了呼倫貝爾草原南端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
蒙古族的導遊亞齊告訴記者,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的名稱與其他省有明顯的差別。在內蒙古,旗相當於縣,旗以下設鎮、鄉、蘇木和嘎查。蘇木是蒙古語,是指鄉鎮,而嘎查是村的意思。
儘管陰雨天氣影響了記者的採訪和拍攝,但是夏季的雨水對於草原上的牧民來説卻是非常珍貴的。由於內蒙古屬於高寒地區,嚴酷的冬季長達八個月,牛羊為了存儲足夠的脂肪來應付寒冷,會抓緊時間在水草最肥美的夏季吃個痛快來達到“增肥”的目的。只有在雨量充沛、牧草迅速生長的情況下,牛羊才會有足夠多的食物。因此,牧民認為雨水象徵著吉祥。這個訊息一傳開,兩岸記者們原本陰霾的情緒隨即一掃而空。 達斡爾民族鄉以畜牧業為基礎産業,根據草場面積較小的實際,在畜牧業産業化進程中重點發展乳業,即高産奶牛飼養。今天,聯合採訪團走進了家庭牧場示範點、達斡爾族牧民吳常勝的家中,看到了畜牧産業化在增加牧民收入和提高牧民生活水準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吳常勝今年52歲,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他與妻子兩個人料理整個家庭牧場。提起家庭牧場,吳常勝就打開了話匣子,他説,剛開始走産業化的時候心裏也有點打鼓,但這幾年下來,牧場有了一定規模,在管理上有了經驗,設備上也更先進,現在奶牛品種提高了,主要以黑白花高産奶牛為主;擠奶也不是靠手工,全是用擠奶器。現在每天擠兩回奶,把機器一開,就不用操心了。雖然只有老兩口,但是打理起來一點問題也沒有。
草原人特有的洪亮聲音裏透露出對現在生活的滿意。現在內蒙古牧區一頭奶牛的平均産奶量是16公斤,而一頭高産奶牛的産奶量可以達到25公斤,按照1.5元/公斤的牛奶收購價來算,餵養高産奶牛所增加的收入將非常可觀。當有記者問到吳常勝年均收入的時候,這位草原漢子非常爽快的説,水草好的時候一年5、6萬沒問題,引起在場記者的陣陣驚嘆。
臺灣記者想要看看機器擠奶,儘管還不到擠奶時間,吳常勝也大方的滿足了遠到而來的朋友提出的要求。在主人的吆喝聲中,奶牛乖乖的從露天的圍欄裏走進了室內的擠奶場。“這奶牛還會自己站好隊伍啊。”一名臺灣記者的驚嘆令站在一旁的吳常勝會心一笑,他解釋説,奶牛一天擠兩次奶,上午一次,晚上8點一次,現在不到時間人又多,奶牛有點受驚,反而不願進擠奶場了。“你看,那兩頭就不肯靠近呢。”吳常勝指著緊靠院子圍墻離人群遠遠的兩頭奶牛説。
接通電源,在擠奶器的轟鳴聲中,乳白的牛奶順著管道流進了儲奶罐,快門聲陸續響起,吳常勝的笑容裏透著驕傲和自豪。
當記者們結束採訪離開這個家庭牧場的時候,天已經開始放晴了,視線變得清晰起來。翠綠的草地朝遠方延伸開仿佛沒有盡頭,直到與湛藍的天空相接,這樣的景色令所有人都大呼過癮。雨過天晴,海峽兩岸記者看到了最美的草原。(張弛)
牧民吳常勝回答記者的提問
擠奶場:奶牛乖乖站到自己的位置上
被美麗草原吸引的臺灣記者
海峽兩岸記者在吳常勝家門前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