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068米的世界最高火車站──唐古拉車站(6月11日攝)。
歷經長達五年的艱苦奮戰,十萬築路大軍在“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挑戰生命極限,揮灑萬丈豪情,攻克多年凍土,保護生態環境,創造出一個個雪域奇跡,寫下中國乃至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精彩一筆:青藏鐵路建設者憑藉超人的吃苦精神、堅強毅力和現代科技打造出九大“世界之最”。 新華社記者覺果攝
新華網西寧6月29日電 題:偉大的穿越——從唐蕃古道到青藏鐵路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王宏偉、王聖志、拉巴次仁
1300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帶著和親的使命,從長安出發,遠赴雪域高原。她翻山越嶺,曆盡艱辛,用了近3年的時間才抵達拉薩。文成公主當年所走的路,就是聞名於世的唐蕃古道。
斗轉星移,2006年7月1日,青藏高原再一次見證了一次偉大的穿越——現代化的列車穿過巍巍崑崙、翻越唐古拉山、掠過羌塘草原,駛向高原古城拉薩。
從唐蕃古道到青藏鐵路,一千多年來,西藏在人類一次又一次艱難而豪邁的穿越中,發生著滄海桑田般的變化。
●從唐蕃古道到青藏鐵路,每一次穿越都是西藏發展的一次跨越
高寒缺氧、峨峰交錯,荒漠遮眼、激流斷路……進藏難,難於上青天!
自古及今,人們都夢想著改善青藏高原的交通狀況。每一次穿越,都充滿了奮鬥和拼搏。
十幾個世紀以來,唐蕃古道一直是內地進出西藏的一條主要通道。一批批馬幫、牦牛馱隊把內地的茶葉、鹽巴、織品等西藏人民喜愛的商品運往高原,再把高原的草藥、牲畜運往內地。
這是一條人類艱難行進的路,也是用生命和鮮血奠基的曆險之路。人們堅忍不拔地驅馬牽牛,跋涉在這條充滿艱險的通道上,成就了千餘年來“茶馬古道”的繁榮。
直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西藏還沒有公路與內地相通。那時,年輕的共和國曾動用4萬多峰駱駝組成大型馱隊向西藏運輸貨物。但每行進1公里,就要消耗12峰“沙漠之舟”。
青藏鐵路:橫亙青藏高原的自主創新之路
即將開通運作的青藏鐵路時速可達120公里,遠遠高於俄羅斯等國家凍土鐵路4 0公里至60公里的時速。經過多年攻堅克難,青藏鐵路建設單位依靠自主創新,在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填補了國內鐵路建設領域多項技術空白,創造了諸多中國和世界第一。
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凍土工程設計新理念
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全長1142公里,其間穿越多年凍土層550公里。凍土是指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岩土和土壤。冬天膨脹、夏季融沉。在這兩種現象的反覆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會出現破裂或塌陷。
隨著工程實踐的不斷積累,凍土專家和設計人員經歷了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漸進過程,首次提出“主動降溫、減少傳入地基土的熱量、保證多年凍土的熱穩定性,從而保證修築在上面的工程品質的穩定性”的青藏鐵路工程設計原則,創造性地採取了解決凍土施工難題的相應對策:對於不良凍土現象發育地段、線路儘量繞避;對於高溫極不穩定凍土區的高含冰量地質,採取“以橋代路”的辦法;在施工中採用了熱棒、片石通風路基、片石通風護道、通風管路基、鋪設保溫板等多項設施,提高凍土路基的穩定性。
青藏鐵路:以人為本的“健康線”
“車內的設計和飛機一樣,很舒適。有氧吧,有閉路電視,確實是好。”已經先行體驗了青藏火車遊的高女士,説到青藏線的列車連聲叫“好”。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列車在這樣的地方運作,怎樣保障乘客在火車中的安全、健康,是備受關注的問題。高女士的體驗或許能給人一個初步的答案。
高女士是隨同有關部門進行青藏鐵路運作試驗時踏上這次火車青藏之旅的。此前,她聽到過許多關於青藏列車的傳聞,親身體驗之後,感慨良多:“人性化設計處處可見。車廂兩端的車門採用感應式,只要輕點一個感應開關,車門就可自動開啟;車廂內的開水供應也採用了手觸式設施,只要旅客用手按住開關,就可安全用水。列車還有專門為殘疾人設計的廁所。”
來源:新華網
編輯: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