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專稿/《財經》雜誌記者 王虎】自6月以來,已成立兩年、行事低調的四川省國投産權交易中心礦業資産交易市場驟然升溫,問詢者絡繹不絕。根據四川省國投交易中心5月底與河南省地礦局區調隊簽署的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四川省國投交易中心將代理該隊在西藏的100多個礦權交易。
在礦業資産交易市場的項目經理陳一看來,“這主要還是受青藏鐵路即將開通的利好影響”。而“不一樣”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連以前很少見的江浙、福建商人,也來打聽西藏的礦産生意”。
四川省國投産權交易中心是西藏自治區國有資産交易指定交易場所,2005年與西藏自治區招商局合作,新設了西藏的礦權交易業務。
去年7月,陳一曾親赴西藏各地質隊去摸家底,一圈跑下來讓他大開眼界。“西藏的礦産資源非常豐富,但受交通的制約也非常大。地質隊手裏有的是礦權,他們對我們很關注。”
陳一表示,現在只等河南地礦局整理出礦權的詳細資料,陸陸續續就會有礦權的掛牌或拍賣。在與各地商人接觸之後,陳的最大發現是,投資者感興趣的不只是礦産一個領域,“他們認為西藏很多領域都要大發展,都有大量機會。這是青藏鐵路開通帶來的變化,西藏的商業大門打開了。”
喚醒沉睡的礦産資源
河南省地礦局此次準備拿出來掛牌交易的100多個西藏礦權,只是西藏潛在礦産資源的冰山一角。
西藏擁有特殊的地質構造,被學界公認地處全球三個重要的成礦帶,具有很好的成礦條件。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資料顯示:截至2005 年,西藏已經探明的礦種多達101種,探明礦産地1858 處,探明儲量的礦床達132個。其中鉻、銅、鐵、硼、黃金不僅是目前中國短缺的礦産資源,也是今後一個時期此類礦産的重要後備基地。
在已經發現的礦産資源中,西藏有17種礦産位居全國各省(區、市)前9位。 其中,鉻鐵礦已探明的儲量居全國之首,鋰的遠景儲量居世界前列,是中國鋰礦資源的基地之一。銅的遠景儲量居全國第二位。
除此之外,西藏的金、鉛鋅、鉬、銻、鐵、鉑族金屬以及石油、天然氣等非金屬礦産也都具有廣闊的勘查前景。根據《西藏自治區礦産資源對2010年國民經濟建設保證程度論證》,西藏礦産資源的潛在價值在6000億元以上。另外,西藏現有鹽湖2000多個,面積6萬平方公里,鹽湖中的礦産資源高達十幾種,僅日喀則地區的大扎布鹽湖,其潛在開發價值就高達數千億元。
但是,“沒有成本合理的交通,這些巨大的財富會一直沉睡在地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趙建安説。他認為,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青藏鐵路將起到劃時代的作用,使得西藏礦産資源的開發從潛在儲備成為現實,有望緩解中國部分礦産資源的緊缺狀況。
西藏自治區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認為,青藏鐵路的建成開通,從根本上解決了西藏礦産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將進一步密切西藏與內地之間的經濟社會聯繫。
“據我們了解,目前在西部,西藏的礦産資源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增長點。一則是內地需求比較大,二則是國家正在加大勘探力度。”四川省産權交易中心的陳一認為,目前各種礦産資源的價格不斷提高,市場對勘探開發的商業性前景非常看好。
旅遊、發展與挑戰
不過,將埋在地下的礦産變為現實的財富還需要很多前提條件,整個産業的啟動有賴投資的進入和地質勘探與開發的進程,這些都需要時間。能夠立即從青藏鐵路獲得收益的,還是被寄予厚望的旅遊業。
特殊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使西藏擁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西藏自治區旅遊局局長巴珠稱,作為西藏的支柱産業,去年西藏全年進藏遊客達18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9.3億元,佔自治區GDP的7%。過去,民航是旅客進藏的一個主要途徑,但是西藏航線長期由國航和西南航壟斷,直至今年5月以後,海航與東航才首開入藏航線。高昂的票價和航線壟斷的格局或多或少也影響了西藏旅遊業的發展,而青藏鐵路的出現無疑為遊客打開了一條全新的通道。
巴珠預測,青藏鐵路于7月1日試運營後,西藏每天新增3000至4000名旅客,全年遊客人數在250萬人次以上。
據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共同完成的《青藏鐵路建設對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課題報告稱,青藏鐵路建成後,不僅降低了遊客的出行成本,還讓遊客逐步適應高原氣候,這將促使西藏旅遊業實現跳躍式發展。
該報告預測,到2010年,旅遊直接給西藏帶來的收入可達58.11億元。屆時旅遊業直接收入佔GDP的比重將達到15.93%,間接收入佔GDP的比重將超過60%。
不過,人數的暴增對於西藏旅遊産業亦是一個挑戰,如何在發展的同時防止過度開發和破壞性開發,保持西藏的原生態自然和人文環境,將是西藏未來幾年遊遊業的主要課題。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趙建安舉例説,“例如布達拉宮每天合理接待人數是1800人,而目前每天進藏遊客數量已超過5000人。這個矛盾如何解決?西藏環境承載力很脆弱,更要注重可持續發展。”
從輸血到造血
鐵路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礎。青藏鐵路開通帶來的發展機遇,首先改變的是長期阻礙交易的天文運輸費用。例如,西藏境內以往公路散貨的運輸價格約在0.38元/噸公里,而鐵道部為青藏鐵路核定的運輸價格為0.12元/噸公里,運輸費用整整下降了兩倍有餘。
來自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研究認為,青藏鐵路對當地的影響可歸結為“三個門檻”:降低貨物、人員進出藏的成本門檻;降低內地人員進入西藏的心理門檻;提高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門檻。
青藏鐵路的開通點燃了各方對於西藏經濟發展的期待,但僅憑一條鐵路顯然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西藏經濟落後的現實。“西藏至今都未形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産業結構。”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趙建安指出,2005年,西藏三大産業對GDP的貢獻數據為:第一産業(農業)貢獻19.1%,第二産業(工業)23.7%,第三産業(商業、服務業)57.2%。
在內地被作為GDP龍頭的工業,在西藏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微乎其微。長期以來,西藏工業發展長期排在農業之後,西藏第二産業對GDP的貢獻超過第一産業,僅僅是近年來的事。而且在第二産業發展中,貢獻最明顯的是建築業、而非製造業。例如,在西藏2005年工業增加值的貢獻中,製造業僅佔7%,而建築業佔了16.7%。
這種狀況,是典型的輸血型經濟的表現。西藏自治區2005年財政支出是189億元,而地方財政收入僅14.3億元,也就是説,中央政府對其財政支援,已經超過175億元。“這種財政支援每年仍將保持一定的增長。”趙建安説。
175億元的援助,對於收入已經超過3萬億元的中央財政來説問題不大,但無論中央還是地方,更希望西藏能在輸血的同時,發展自己的造血功能。
但在西藏發展模式的選擇上,仍存在很多爭議,援藏思路在歷史上亦幾經改變,而青藏鐵路的投建正是新援藏思路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此之前,中央曾經試圖在西藏發展工業,但由於當地經濟文化的落後,近年來當年援建的許多工廠已處於荒廢狀態。在中科院的趙建安認為,優先發展第二産業的內地模式,在西藏是很難行得通的。西藏惡劣、脆弱的自然條件,很難支撐現代化大規模工業化的發展。多年的結果發現,制約西藏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新的援藏思路的確立始於1994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青藏鐵路的建設正是新思路的産物。在這次會議上,決策者決心改變以前的産業投入模式,把援藏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建設方面,也就是要把重點從生産型援藏轉換到非生産型方面。“例如青藏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學校醫院體育場所等社會文化設施的建設,都是那時確立的。”趙建安解釋説,“目的是提供了一種造血的環境”。
2000年西部大開發政策,明確提出了“通過有重點、有步驟的開發,力爭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重點仍落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在西部大開發中,對西藏做出了重點安排,直接援藏建設項目117個,組織對口援藏項目70多個,總投資400多億。
西藏豐富的礦産資源也在新思路之下成為了投入的重點。作為中國地質大調查工作的重點區域之一,1999年至2005年,中央財政共向青藏高原地區投入地質大調查專項經費10.9億元,安排項目612項。其中,西藏地區4.46億元、佔41%,安排項目322項。2004年又開始新增資源遠景調查經費1390萬元,裝備經費500余萬元,油氣資源調查評價3450萬元,地質科研2235萬元;同時,還有4860萬元礦産資源補償費項目,總計57035萬元。
不過,這種造血模式要最終發揮作用,關鍵還在於市場機制和創新型體制。“當地有資源、有潛力,鐵路通達也提供了好的機遇。但是新的援藏思路不鼓勵政府進行生産性投資,這些有市場前景的項目能否吸引社會和民間的投資,將是西藏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而這需要當地政府創造一個健康的造血的環境,也就是市場土壤。”在西藏考察數年的中科院研究員趙建安表示。
來源:財經網
編輯: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