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受祖國大陸龐大市場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吸引,到祖國大陸投資的臺資企業已近6萬家。而上海則成為臺商到祖國大陸投資的首選地和最大的投資地。在臺商投資上海的帶動下,目前在上海就業的臺胞達30多萬人,上海成為臺胞就業、居住最多的地區。多年來,臺胞在上海就業經歷了由被動到主動,由單一台資企業到全方位選擇的過程,逐步融入上海的經濟和社會。
由被動、消極轉變為主動、積極
1992年前,臺商赴祖國大陸投資多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上海並非當時臺商投資的熱點。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上海成立浦東經濟特區,實施開放優惠政策,才逐漸成為臺商投資的熱點。隨著臺商對上海的投資,臺胞也開始進入上海就業市場,但從1992到1999年,臺胞就業的人數並不多。這一時期,臺胞在上海就業主要是臺商投資上海的熱潮所帶動的,而就業者本身是被動和消極的。他們人到上海,家卻留在臺灣,心挂兩頭,時刻想著回臺灣,這種心態無法適應上海就業的需要,因此他們多半都只是局限在臺資企業裏工作。
從1999年到現在,數以萬計的臺灣同胞通過各種渠道涌向上海就業求發展。這一波臺胞到上海完全是出於自願的、主動的。一方面,他們對臺灣政治惡鬥感到厭惡,對所謂的“綠色執政”喪失信心,對島內經濟全面衰退有一種“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無奈之感;另一方面,他們親眼目睹10多年來祖國大陸和上海改革開放及社會進步的巨變,特別是看到上海近幾年每年都有二位數的經濟增長率,有大量的就業機會,以及高於就業市場行情的優厚待遇。於是,他們決定到上海就業,有的還把家遷到上海,“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與上海同步發展”。到上海後,他們努力拼搏,積極工作,完全把上海當成臺灣。這一時期,由於臺胞的就業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到上海就業的人數也大量增加。目前已有30多萬台灣同胞移居上海,而且臺胞移居上海的趨勢還在進一步擴大之中。
由單一的臺資企業轉向全方位的選擇
臺胞赴上海就業的數量猛增,就業機會的需求量遠超過了臺資企業所能承擔的範圍。於是,臺胞轉變就業觀念,突破了臺商提供的單一就業市場,而向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國營企業或私營企業發展。這些臺胞之中有不少人是具有國際觀的高級經營、行銷和管理人才,高級産品設計和品質管理人才以及高級的市場調查人才,而上海正缺少這方面的人才,再加上上海就業市場具有多樣性、有高度的自由以及不同層次的優惠待遇政策,因此臺灣人才在上海就業的機會很多。他們還可以不斷地跳槽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他們活躍在上海的就業市場上。可以説,在經過10多年的努力與經營,如今臺胞已遍佈上海的外資、中外合資、三資、國營和私營五大企業領域。就行業來説,他們主要分佈在上海金融服務業、房地産銷售業、國際貿易以及高新科技産業。這些在上海多半屬於高所得行業,臺胞在這些行業之中,雖然有的不是擔任總經理、總工程師等高級的經營管理或技術職位,但作為一般的白領,待遇通常也很優惠。一般而言,臺胞的月薪都能維持在15000到達25000元人民幣之間;如果從事一般傳統産業或一般服務業的臺胞,月薪也在1-2萬之間,相當於當地人平均收入的2.6倍到6.6倍。
由購房投資轉為購房自用為主,生活領域也逐步擴大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2000年以來,臺胞已是上海房地産市場上的最大買家,目前若算上臺胞十分喜愛居住的蘇州、杭州,大上海地區有近50萬棟房屋被臺胞買走。臺胞購買上海房地産的目的也産生了本質上的變化。過去臺胞在上海買房子多半是以投資型為主,也就是説,買了房子自己不住,租給別人收租金,或是等房子增值後再轉賣牟利,或者留著向銀行週轉資金用,他們一買就是好幾棟。現在,臺胞在上海買房子,自用型的購屋者比例愈來愈高。
從生活區域來看,早期到上海的臺胞多半落戶在虹橋地區,離機場近,便於隨時回臺灣。而近幾年熱門的購房區域則是生活機能良好、水準高的徐匯區,浦東新區是新崛起的區域,特別是中芯、宏力這些臺灣背景很強的科技大廠在這裡設廠後,到這裡工作的高科技人才自然會選擇到這個離上班地點近的新區買房子。可見,就業心態變了,購屋的目的也就變了,生活的區域也變了。目前臺胞移居上海和就業上海成為島內的一種時尚。
由“過客心態”轉變為融入上海社會
早期,由於臺胞對上海的發展存有疑慮,在上海工作只是抱著“過客心態”,不願融入上海社會。現在不少在上海工作的臺胞,認真思考自己在上海的前途後,開始做長遠的安排,他們努力學習認識上海,講上海話,吃上海菜,過上海人過的日子,看上海人愛看的足球,努力拉近與上海人的距離,為紮根上海做準備。一些臺灣來的太太們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她們學氣功、做推拿、逛市場、做慈善事業等,忙得不亦樂乎。為了讓家人迅速“上海化”,他們將自己的孩子送進普通學校和上海孩子一起生活學習。有位來自臺灣的蔡先生為了儘快地熟悉上海,買了一輛舊自行車,終日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熟悉一些鮮為人知的捷徑。他説,“最好的感覺是我終於成了上海人”。10多年來,臺胞工作在上海,生活在上海、感受著上海,上海的變化改變了他們的觀念,他們已經把上海當成臺灣或自己的家了。有的臺胞説,在上海工作與在臺灣工作感覺差不多,可能在上海工作感覺還更好一些。
臺胞在上海工作的打拼精神及他們對上海發展的貢獻也越來越獲得上海人的認同、讚許,上海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臺胞,如上海市政協九屆五次會議開、閉幕式,就有10位臺灣同胞列席;上海市領導節日慰問時忘不了臺胞;上海報刊雜誌、電視節目中頻頻出現臺灣同胞的故事;上海市政府的獎榜上,臺胞的名字越來越多等等。總之,目前30萬台胞成為上海的一個新群體,他們參與上海經濟與社會生活越來越廣泛和深入。
隨著上海與臺灣兩地人員往來、經濟和文化等雙向交流的進一步發展,兩地經濟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臺胞在上海的發展空間也將更為寬廣,今後將有更多的臺胞到上海就業。島內研究移民問題的一些學者認為,30多萬台灣人移居上海後,“將會在各行業、階層內,發揮擴散作用,未來肯定會吸引更多的臺灣人去上海;若干年後,笑問客從臺灣來?現在的‘臺灣上海人’會説,‘阿拉就是上海人’”。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來源: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