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0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的世界中國學論壇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讓400多位中外學者,用不同顏色的眼睛,帶來世界不同的目光來看中國、來談中國、來關心中國。
從1980年到2002年以來,中國的GDP年平均增長達9.3%;每人平均GDP增長在過去20多年中達到8%;中國的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下降到2003年的2500萬左右。有人説中國的現在,是中國近二百年以來的“黃金時代”。
誠然,正因這樣的變化,世界都在看著中國;中國也在不斷在世界的聚焦中,越來越成熟和開放;中國在日漸圓熟中構建一個個文化交流平臺。
“文化交流”,崇尚見賢思齊。大會的主旨報告上,發言人王榮華先生如是説。
更進一步地説,無論文化、經濟,中國都需要如此,因為中國不只是中國的中國,也是世界的中國,中國轉型確乎事關世界命運。以下是此次大會的一些發言人觀點及其摘要:
沒有失敗者的改革
在中東歐國家經濟連續10年負增長,每人平均GDP下滑的背景下,中國,同樣一個轉軌經濟國家,卻書寫了自己的神話。
中國經濟改革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什麼啟示呢?無疑,是有趣的話題。
在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看來,中國改革成功有三大因素:一、高的國內儲蓄綠,以及儲蓄分配投資的合理。二、在於中國的開放政策和心態。三、最獨特的是在於中國政府儘量在經濟改革中避免失敗者。劉教授用祖父式的慈祥,來形容中國政府改革的心態,讓成功者大於失敗者,讓人人獲得利益,這樣才使中國社會更加安定。
“中國近幾十年的經濟改革,是沒有失敗者的改革。”
他認為,原因在於中國政府在改革中運用了“雙軌”作法,即經濟按照計劃軌道和市場軌道兩個同步進行。他認為中國經濟改革,還在於中國改革做得小心翼翼、以避免使前人利益受到破壞,這些聰明的做法也是一些成功經驗。
在經濟改革中,中國政府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政府的權利以及其公性力,執行力也直接決定了這場改革的結果。
不過在德國著名大學海德堡大學教授瓦格納看來,經濟改革的成功與中國的文化是無法割裂的。中國百姓的開放心態,勇於冒險開拓的國民性也是這場改革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經濟發展納人文關懷入題
中國經濟改革的巨大成功,也伴隨了一些勢必需要消除的雜音。多少農民工被歧視?如何去援助那些被就業市場排斥的群體?中國養老金問題該如何解決和學習世界經驗?
以上也是屬於中國學的分議題,明顯帶有儒家意味的人文情懷。
來自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的姚先國和謝嗣勝,用經濟學講述了對現實農民工工資歧視問題。
兩位學者通過最新的調查數據對當前農民工和城市工的工資歧視問題作了一項計量分析,認為農民工和城市工的平均工資收入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個差異只有較少部分是由個人生産率特徵不同形成的,大部分要歸結于歧視性因素,而歧視性因素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農民工的直接歧視;二是對城市工的制度性保護而對農民工産生的反向歧視。
而上海社會科學院左學金則從宏觀政策方面入手,講述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政府干預和投資過熱;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的問題;老齡化、養老保障以及人力資本投資。比如,中國的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導致了佔中國總人口75%左右的農村人口消費需求不斷萎縮,對經濟增長産生了抑製作用。左教授認為原因可以歸因為市場化改革的驅動以及城市化傾向的制度安排的結果。他提出應當考慮建設的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鼓勵發展服務業,多渠道創造就業機會;併為農村地區提供各種社會服務設施;保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如果問題的消除將帶來更迅速的經濟發展,那麼中國的復興必定指日可待。中國與世界的雙贏必定會實現。
像唐朝那樣開放包容,還是像明朝一樣閉關自守?
當前,國際事務為美國雄據。俄國的衰落、歐洲的難以統一行動、印度的發展困境,讓世界開始對中國這樣崛起的國家投入了越來越多的目光。
“中國似乎成了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力量”,盧森堡歐洲與國家問題研究所的阿曼德.克萊索先生説,“在國際事務中,中國也是在社會政策和外交政策方面與美國顯著不同的國家。”
當21世紀的中國越來越期待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發揮自己作用的時候,世界也正在期待著中國,希望她能成為一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成功的典範,期待中國能幫助全球更加穩定、和諧、公平發展發揮作用。
韓國漢城國立大學鄭永祿在自己提交的報告中,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韓國人正在密切關注中國的未來發展──中國是會像唐朝那樣開放包容,還是像明朝一樣閉關自守?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就曾經是世界第六大經濟強國,而在70年代末期下降至第9位。甚至在二戰期間,周恩來稱中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強國,由此看來中國經濟的繁榮僅僅是一種復興。”
來自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張幼文回答了自己對中國復興的看法:“中國的復興在於抓住了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機遇,並強調科學發展,以人為本,才實現與世界共同繁榮。中國採取和平共處的外交路線,主張國際關係民主化,這也將保證中國的復興將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強。”
像唐朝那樣開放包容,還是像明朝一樣閉關自守?
中國,以她行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