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上海社會科學院主動適應新形勢,抓住新機遇,積極推進“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會主義新智庫”建設,努力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創新、研究機構體制創新和組織機制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成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思想庫、智囊團和人才庫。上海社科院的新智庫建設既是地方社科院轉型發展的有益探索,同時也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專業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機構,應該怎樣發揮作用,能夠發揮什麼作用的時代課題。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社會發展對理論研究、戰略規劃和政策諮詢的需求正呈巨量增加的態勢,高水準智庫的建設和影響,已成為一個地區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一方面,經濟和社會的大發展要求哲學社會科學有更大作為,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理論支撐。另一方面,經濟和社會的大發展也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素材,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開闢了廣闊空間。
黨的十七大的勝利召開,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將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庫”作用寫進黨代會報告,是黨中央向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的偉大號召,也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寄予的殷切期望。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的主題,如今早已家喻戶曉。然而就是為了這8個字,由專家學者組成的數十人的研究團隊,歷時三年,行程萬里,數易其稿,最終用這一充滿哲理和人文精神的主題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是上海的成功,是中國的成功,同時也是其背後龐大的研究團隊——智庫的成功。
如果將上海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每個緊要關口的重大決策進行條分縷析,便不難發現在令人稱道的“上海經驗”背後,無不活躍著“新智庫”的身影。上海社會科學院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浦東開發開放、長三角一體化、世博會主題演繹……一個個鮮活的決策諮詢案例猶如一串串明珠,凝聚著專家學者們的思想與智慧,也印證著“新智庫”的力量。
新角色:思想庫和智囊團
新的歷史時期,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一個專業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地方社會科學院,應該怎樣發揮作用,能夠發揮什麼作用?
作為新中國最早建立的社會科學院,上海社科院創建於1958年,是由當時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和上海歷史研究所、上海財經學院、華東政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律系合併而成的,其力量在地方社科院中首屈一指。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地方社科院偏重於純理論研究,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參與不多。
“我們的轉型和探索首先是黨和國家對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視和要求,同時上海改革開放和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實踐也給我們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和機遇。”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榮華説。
的確,近年來黨中央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給予了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向,把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2004年,中共中央在《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中提出要使哲學社會科學界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改革和發展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吸引著我們,直接參與上海開發開放戰略的研究和實踐,參與重要決策諮詢和規劃,讓我們看到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也讓我們有了空前的熱情和幹勁”。作為上海城市史專家並多次參與世博項目規劃的馬學強道出了社科院人的心聲。
上海社科院主動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加強與現實的聯繫,加速轉變為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庫和智囊團。從2005年起,他們開始探討智庫建設的設想,並於2006年明確提出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會主義新智庫”。
王榮華院長對“新智庫”的功能作了這樣的解釋:“在上海實現‘四個率先’及建設‘四個中心’的進程中,作出具有前瞻性和針對性的判斷,為決策諮詢提供解渴、解扣的理論思維。”上海社科院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理論和現實課題作為主攻方向,同時努力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創新、方法創新、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社科院成為‘新智庫’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我們揚長避短,找準定位的重要創新。”社科院黨委副書記童世駿給記者仔細分析了其中的道理:
高校的優勢是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但它們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社科聯的優勢是為各方面的人才提供學術創新平臺;政府研究機構的優勢是與政府貼得近、資訊快;社科院從單項職能來説未必有很大優勢,但我們可以將各方面的綜合優勢集于一身:我們離決策機構近,有學科人才優勢,能夠進行既貼近決策又相對獨立、既立足當前又著眼中長期的研究,從而把思路轉化為戰略規劃和政策建議。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構建社會主義新智庫,使上海社科院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任務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