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水洞奇異景觀吸引遊客。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時而湍急,時而寧靜,沿著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的南堯河往東方猴彌嶺逶邐而行。仿佛天然畫卷,一幅“十里壁畫長廊”綿延不絕:由於具有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特質,石壁陡峭如削,色如霞光,其紋路肌理仿佛潑墨上去,組合成一幅幅千奇百怪的圖畫,令人嘆為觀止。
不同於東部,海南的西部擁有多樣的地質地貌景觀,由此形成的溶洞、奇石旅遊資源異常豐富。在椰風海韻和熱島涼山的“藍”“綠”吸引外,西部更多了一種粗獷、大氣磅薄的繽紛五彩,更多了一份曆盡滄桑的陽剛之美。
石花奇景絢爛多彩
石筍、石竹、馬牙石、石旗、石瀑布、石舌、石橋,幾乎人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形態之美,在石花水洞裏都能找到。帶著140萬年前的氣息和容顏,石花水洞總能給人以驚喜和層出不窮的發現。
石花水洞位於儋州市,是海南第一家省級地質公園。1998年,八一農場進行石灰石採掘時,在英島山意外發現了這個溶洞。次年,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專家考察後認為,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都罕見的石花溶洞,形成于140萬年以前,並建議將其命名為“石花水洞”。
石花水洞由旱洞和水洞兩部分組成,總長約5公里。
旱洞長約2公里,已開發的僅550米,洞內有石鐘乳、石筍等極具觀賞價值和科學價值的地質景觀和遺跡,旱洞中部之頂,分佈著大約1010平方米的國寶級奇品——捲曲石,它們或白玉色棒狀,或捲曲狀,或豆芽狀。關於捲曲石的成因,目前仍是一個謎。中國溶洞協會有關專家考察認定,這種捲曲石並非水滴形成的,目前只在美國、羅馬尼亞、中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發現過。但石花水洞的捲曲石,從面積、形狀上都是中國首屈一指,堪稱世界一奇。
水洞長約3公里,洞道系統複雜,洞內佈滿石花,奇景美輪美奐。一巨大鐘乳連接洞頂和洞底,有如海龍王的“定海神針”;地下河內驚現極為珍貴的國家級保護動物娃娃魚,坐船從地下河走出,宛如遊覽龍宮,極為神秘;洞外怪石林立,有些怪石上面附著一億年前古生物化石。
令人稱奇的是,石花水洞與其他溶洞頗為不同。目前所發現的所有溶洞均為由上而下滴水形成,但經中國溶洞協會的專家考察認定,石花水洞是經過由下而上的蒸汽作用形成,這一結論也使石花水洞成為世界罕見的奇觀。
熱帶熔洞地下仙宮
南堯河邊有一條綠草輕覆的小路,彎彎曲曲地直通一個石灰岩大熔洞。遠遠望去,這個大熔洞更象一塊黑乎乎的巨石,掩藏在枝蔓和雜草中。這就是西部聞名遐邇的皇帝洞。
沿著天然形成的石階蜿蜓而上,眼前有一道人工砌成的石墻。1932年,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第二次進入海南黎區調查就曾踏訪過皇帝洞。他在《海南民族志》裏這樣寫道,“洞穴內有鐘乳石、石筍、鐘乳石臺地等組成的美麗鐘乳洞,在暗處可能有許多蝙蝠。在洞穴的入口處有明顯的是為了加固而用人工劈石砌成的石壁堵著。荷樂人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人砌成這些石壁的? ”
今年7月,昌江黎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王青曾陪同海南日報記者探訪皇帝洞。他講述了一個有關皇帝洞的悲壯傳説:古時,皇帝夢見海南將出一個黎族皇帝,遂派重兵南下圍剿。黎族首領和他的母親率眾退守皇帝洞,憑藉洞中有洞的有利地形進行防禦。歷史總是以慘烈的方式收場,黎族首領最後陣亡皇帝洞,留給族人一個悲壯的夢想。
鐘乳成林的皇帝洞內,空間開闊,形似大殿。説來也奇,洞內還真有鐘乳形成的“寶座”、“中國版圖”,形似金雞的版圖右下角,驚人地有凸出兩塊小石——“海南”“臺灣”,巧奪天工。沿鐵梯爬出皇帝洞,才發現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山的那一邊,還有個巨大無比的皇后洞,也有人説這才是真正的皇帝洞,剛才走過的是下皇帝洞。在這個“真”洞的石壁上,兀地突出一塊平坦的巨石,當地人稱“龍床”。皇帝洞的史齡,據考證超過“盤古”。考古專家曾在這裡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的單肩石斧、雙肩石錛、貝殼和鳥骨化石,還有青銅時代的泥質印紋紅陶、甕、罐殘片等。
在王下鄉大炎新村西面,艾劈嶺之南,還有一個鮮為人知卻蔚為壯觀的地下宮。1999年,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和唐玲玲伉儷曾首次探尋過地下宮。唐玲玲教授回憶:“沿著地下宮曲折的洞壁往裏轉,攀沿著峭直的粗笨大木梯一層層往洞底爬下去,旋又鑽進山洞裏的岩石與洞底地面相隔不到一公尺的縫隙,一個幽暗寬闊的廣場突然展現在眼前。裏面鐘乳石或向下倒垂,或騰地聳立,形狀各異,讓人隨意去想像。”
其中,第三層洞廳或洞壁上的石筍、石柱、石鐘乳類沉積物形象斑雜,色彩多樣,有褐色、灰色、黑色、灰白色、白色。旅遊規劃專家林鴻民認為,造成喀斯特沉積物的多種色彩,是由於該地石灰岩為薄層含泥質灰岩,成分不純,經地下水溶蝕後析出成份不同,最後沉積物呈現不同顏色。
天賜美景!我們不由讚嘆,因長年的相對封閉,這裡真真正正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