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萬水千山系鄉情

時間:2010-06-17 14:08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月4日宜黃消息 歲月流逝,日月如梭,轉眼間歷史的車輪跨入二十世紀已經九個年頭。回憶往事,歷歷在目,如在昨日。回想與伯父壽明先生取得聯繫的這十八年時光,我深深地感受到伯父愛心之博大,心地之善良,愛鄉之情之濃厚。茲將相隨伯父左右所得的幾點見聞記錄於此,與諸位讀者分享。

  

  慷慨解囊 建設會館  

  1991年的仲秋,秋高氣爽,伯父攜伯母及長子友信于11月8日從臺北桃園國際機場出發,于當天下午1點抵達南昌向塘機場。我與父親及二叔早早到達向塘機場到達廳等候。兄弟見面,淚流滿面,千言萬語仿佛要在一天內説完,晚上七點鐘我們到達宜黃縣城,兄弟姐妹團聚會餐,自由説不完的離別之語。第二天,縣委統戰部及縣委臺辦舉辦了盛大的歡迎宴會,歡迎遠道而來的宜黃縣旅臺同鄉會理事長楊壽明先生及其家人,席間座談時,縣臺辦主任談及宜黃縣臺胞臺屬聯誼會缺乏辦會場地,縣城沒有專門用於接待臺胞臺屬的賓館,伯父當即表示回到臺灣即著手籌款,擬在宜黃建設一座用於接待臺胞臺屬兼做臺胞臺屬聯誼會辦公用途的賓館。一個星期後,伯父回到了臺北,第二天他即召集宜黃縣旅臺同鄉會的會員開會,説明建館的意義。伯父明確表示,捐款是按照自願的原則,建館不足的款項由他個人資助。短短的幾天,宜黃縣旅臺同鄉會即籌集到捐款美元兩萬餘元,伯父一家人捐款即達三千美元,捐款很快被轉到了宜黃縣臺胞臺屬聯誼會,縣建築設計室對會館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不到一年時間,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層會館在宜黃縣城中心地段拔地而起。二樓作為縣臺胞臺屬聯誼會辦公和開會之用,其餘樓層作為接待臺胞臺屬的館舍。宜黃縣旅臺同鄉會宜黃會館的建立,給廣大的臺胞臺屬提供了住宿的方便和往來宜黃縣城和廣大鄉村的便利,也解決了宜黃縣臺胞臺屬聯誼會缺乏開會和辦公場地的難題,作為三不靠的偏僻縣(不靠鐵路,不靠國道,不靠港口)宜黃,能在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的第五個年頭就建成接待臺胞的永久會館,這在當時起了一個很好的標桿的作用,推動了各地建設會館的熱潮,也促進了大陸與臺灣的人員往來和彼此的相互了解。

  架橋鋪路 造福鄉梓

  數次往返家鄉後,伯父深深地感受到家鄉交通的閉塞,即無鐵路、港口,也無高速公路,在京福高速修通之前,宜黃縣城開車去南昌要費時四個多小時,而且路面常常修修補補,經常塞車,以至於搭乘東方航空公司班機從南昌經香港去臺北,伯父不得不提前一天從宜黃出發,在南昌住一晚後才能趕上早上十點半從南昌起飛的航班。在與時任宜黃縣政府副縣長鄒獻華先生座談時,伯父對鄒縣長的“要致富、先修路”的感慨很認同,當即表示如果家鄉在架橋修路方面若有需要的地方,一定鼎力相助。

  當時間進入到2001年的時候,宜黃縣委提出了一河兩岸,發展開發區的構想,“一河兩岸”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興建六里鋪大橋,但是建橋缺乏資金,省市和縣財政所撥的資金遠遠不能夠滿足建橋需要。伯父在獲悉建橋缺乏資金後,立即召集宜黃縣旅臺同鄉會的臺胞捐款,共籌集捐款二十余萬人民幣。雖然金額不多,但是在他們的帶動下,全縣各界群眾踴躍捐款,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建六里鋪大橋的資金終於獲得解決。兩年後,一橋飛架南北,這座長達五百多米的大橋把六里鋪工業區和河東新區連為一體,大大促進了河東新區的開發建設,每每走過雄偉寬闊的六里鋪大橋,我都會聯想到發起捐款的第一人,我的伯父壽明先生。

  2007年當得知家鄉在對農村道路進行修建,縣委縣政府在實行村村通公路工程時候,他馬上從臺灣匯來一萬元人民幣,支援家鄉的村村通公路工程,在他的帶動下,家鄉親友紛紛捐款,支援村村通公路工程。在瑤下村,村村通公路工程需要拆除一些親友的豬欄,需要徵用家鄉鄉親的一些菜地,村民們毫無怨言,根本不提補償的事情,村民們動情地説:叔公壽明遠在臺灣還這樣關心家鄉建設,如果我們還對政府提要求就再也説不過去了。正是因為全體村民的支援與合作,瑤下村的村村通公路工程進展非常順利,提前完成了道路的鋪設,而且品質非常優良。

編輯:石宏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