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1日電(沈小潔 趙博)“我是1990年生人,在大陸算不算 90後 啊?”
“那你知道, 90後 常和什麼詞兒連在一起麼?”
“知道知道,是不是 非主流 ?”
“21世紀都過了10年啦, 90後 才是主流呢!不信,你看咱們的夏令營?”
一陣哄笑,將旅遊車裏的氣氛推向高潮。
這是全國臺聯2010年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活動中的一幕。本屆夏令營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營員大多出生於上世紀90年代。“90後”的熱情奔放,加上兩岸交流持續熱絡帶來的熟悉感,讓忙碌的旅程充滿歡聲笑語。
臺灣東海大學的蔡舒婷就是一個“大陸通”。她説:“我曾隨父母到過南京、上海,在臺灣有很多大陸交換生朋友,常常上 校內網 (大陸的一種實名制交友網站)、聊QQ,還知道 雷 、 打醬油 等不少流行語。”
“也許5年、10年前,兩岸年輕人還對彼此抱有陌生感,現在完全不會!”性格活潑的蔡舒婷説,“臺灣年輕人和大陸年輕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反而因為同文同種,更容易溝通。”
從2004年第一屆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就開始帶團的北京國旅導遊房傑,對蔡舒婷的話頗為肯定。他回憶説,夏令營剛剛舉辦時,臺灣營員和大陸志願者之間往往需要半天、一天的時間,才會嘻嘻哈哈地熟起來。“現在你看,不用5分鐘,用幾個網路流行詞 對對暗語 ,馬上就打成一片了。”
同樣來自東海大學的張嘉祺告訴記者,夏令營氣氛融洽的另一個原因是不少營員其實已經“梅開二度”甚至三度,“我自己就是啊,去年來過、今年又來。每來一次,對大陸的了解和認識就更深一層,結交的大陸朋友也更多、更親密。”
“10年前我父母來大陸旅行,最大的印像是大陸廁所沒有門,只能用雨傘當門。等到我自己來,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大陸這些年發展很快,我正和父母商量,希望到大陸念MBA,未來應該會有很好的發展。”剛剛本科畢業的臺北男孩健豪説。
清華大學的學生志願者王正濤介面道:“這些年校園裏的臺灣學生越來越多,身邊選擇去臺灣交流的同學也越來越多。這在幾年前,可是新鮮事兒呢!”
5天的北京總營活動在難得的清風細雨中接近尾聲。來自臺港澳和海外的千余名臺胞青年營員,從11日起分赴25個省區市,開始分營活動。
“這樣的分別並不傷感,因為我們可能很快就會在上海、臺北相遇。”張嘉祺認真地説,“隨著兩岸關係越來越密切,兩岸年輕人的互動也不再僅僅是夏令營的初遇、相識和思念,而會邁出更多堅實的步伐,結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美麗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