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專題首頁  | 臺灣周動態  | 臺商看遼寧 | 遼臺往來 | 專家解讀遼寧  | 圖片報道 |
|  遼寧老工業基地展新顏  |  遼寧惠臺政策 |  遼寧臺企  |  遼寧之美 |  兩岸經貿動態 |  網友評遼寧 |
遼寧之美
 
遼寧世界遺産之旅
 
 
  來源:      日期:2006-08-15 11:33

 

瀋陽故宮_遼寧世界遺産之旅_樂途旅遊網


                                                                      瀋陽故宮

葫蘆島九門口長城_遼寧世界遺産之旅_樂途旅遊網


                                                            葫蘆島九門口長城

本溪五女山_遼寧世界遺産之旅_樂途旅遊網


                                                                     本溪五女山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是中國現存的兩座帝王宮殿建築群之一,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過的營殿。瀋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全部建築計300多間,共組成20多個院落。一是歷史原狀陳列,即將清入關前的東路及中路的部分建築恢復清入關前皇太極時期歷史系統。按其佈局,可分為東路、中路和西路三大部分。以中路為主體,東、西路為兩翼。東路主要建築是大政殿和十王亭。建築佈局是八旗軍政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反映;是少數民族中帳殿制的定型化,充分體現了漢、滿、蒙各民族建築特點的融合。中路建築的主體部分位於瀋陽古城的中心部位上,自大清門依次向北為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 西路建築為清入關後續建,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主要建築有戲臺、嘉蔭堂、仰熙齋和文溯閣等。二是宮廷遺物陳列。清入關前的珍貴宮廷遺物及清入關後,清帝十一次東巡時攜帶至盛京皇宮的宮廷用品作為宮廷遺物展示給參觀者。三是宮廷藝術品陳列。即將清宮珍藏的瓷器、書畫、琺瑯、漆器、珍寶、雕刻、服飾等宮廷藝術品專題陳列。
  
  瀋陽昭陵
  
  位於瀋陽市區北部,俗稱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寢。建成于順治八年(1651年),至今已有350年的歷史。昭陵在“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其面積為450萬平方米。從佈局上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下馬碑到正紅門。主要建築有華表、石獅子、石橋、石牌坊等。第二部分從正紅門到方城。其間的主要建築有華表兩對、石獸六對(石獅子、石麒麟、石獬豸、石駱駝、石馬和石象各一對),石獸群北中軸線上有碑亭,內有康熙撰文的“昭陵神功聖德碑”。第三部分:方城、月牙城、寶頂等。這部分主要建築有隆恩殿、隆恩門、明樓、焚帛亭和地宮等。
  
  瀋陽福陵
  
  位於瀋陽東郊的天柱山上,俗稱東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建成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康熙、乾隆時期又有部分增建。陵寢佔地19.48萬平方米,南面正中有正紅門,門前有華表、石獅、石坊、下馬碑等。進入正紅門內為一條筆直的參道,參道兩側,排列著一組石象生。有石獅、石馬、石駱駝、石虎等。過108蹬,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增建的碑樓,內立康熙皇帝題撰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碑樓後面的城堡式建築為方城,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部分。圍墻上有角樓四座。北面是明樓,內有石碑一座。方城正中是隆恩門,方城內正中臺基上坐落著隆恩殿。方城北面是寶城和月牙城,寶頂下的地宮埋葬著努爾哈赤和葉赫納喇氏的棺木及骨灰。
  
  撫順永陵
  
  坐落在新賓縣城西21公里啟運山腳下的蘇子河畔。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父親、祖父、曾祖、遠祖及伯父、叔叔等皇室親族的陵墓。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始建,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尊稱為永陵。是著名的關外三陵之一。永陵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省牲所、冰窖、果樓等部分組成。啟運殿是永陵的主體建築。整個陵寢佔地1.1萬餘平方米。
  
  本溪五女山
  
  位於本溪市桓仁縣城北渾江西岸。相傳有五女屯兵山上,因以為名。主峰海拔824米,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300米。五女山巍峨險峻,淩空聳峙,四週江河環繞,東、南臨渾江,西有哈達河,北面是大東溝河。站在東端峰巔的“點將臺”上,遙望渾江(桓仁)水庫,煙波浩淼,雲、天、山、水渾然一體,天容雲影盡收眼底。東漢初(西元37年),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高句麗民族曾在山的東坡建築城垣,至今還殘存著幾段3米多高的石墻。
  
  葫蘆島九門口長城
  
  位於綏中縣李家鄉,東距綏中城62.5公里,南距山海關15公里,是明長城的重要關隘,被譽為“京東首關”。九門口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築獨具特色。在百餘米的九江河上,鋪就7000平方米的過水條石,俱為縱行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一片石”,故又有“一片石關”之稱。在一片石之上,築有九座泄水的城門,關口因此而得名。九門口一帶軍事防禦設施密集、完備。兩敵樓之間相距僅七八十米,在2公里範圍內,有敵樓12座,哨樓4座,戰臺1座,烽火臺1座,城堡1座,佈局嚴密,異常堅固。九門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編輯:妮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