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抗英保臺五戰五勝 真正熱愛臺灣的人來自安徽

時間:2011-04-14 13:20   來源:新華網

劉銘傳畫像

  歷史上,有兩位真正稱得上“愛臺灣”的安徽人,一位是劉銘傳,一位是姚瑩。我以歷史上有這兩位“愛臺灣”的安徽老鄉而深以為榮。

  2005年10月,我曾寫過一篇《歷史上一位真正稱得上“愛臺灣”的人》的學術論文,紀念劉銘傳。今年2月,時逢姚瑩出任臺灣兵備道170週年,於是,我特撰此文介紹一下姚瑩,把他的愛臺事跡寫出來,以昭示後人。

  姚瑩(1785—1853),安徽桐城派姚鼐(姬傳)的侄孫和受業者,也是桐城派的一代繼承者和代表者。他曾三度赴臺,先後任臺灣縣令兼理海防同知、噶瑪蘭通判、臺灣兵備道(當時臺灣最高行政長官,1838年2月-1843年3月)。1823年至1825年3月,還應新任臺灣知府方傳(車酋)之邀,在臺襄助其政務。姚瑩在臺任職前後達10年之久,對臺灣貢獻良多。

  抗英保臺 五戰五勝

  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英國殖民者看到中國的臺灣孤懸東海,便把進攻的矛頭直指臺灣,欲圖搶佔臺灣作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時任臺灣兵備道的姚瑩與協同防禦的總兵達洪阿,對此早有洞察和預防,並做了認真的應戰準備,加緊修築防禦工事,添置槍炮彈藥等。他們居安思危,“枕戈籌餉,練勇設防”。

  1840年7月到1842年3月,姚瑩帶領臺灣軍民共取得了“五戰五勝”的輝煌戰績。其中兩次大勝:一是1841年9月,當時英艦紐布達號駛入基隆港,重炮轟擊二沙灣炮臺及兵房。中國守軍毫不示弱,狠狠還擊,英國兵艦受重創,于逃竄中觸礁沉沒,姚瑩率軍民大獲全勝;二是1842年3月,英艦阿安號載重兵瘋狂攻擊臺灣大安港,來勢洶洶,氣焰囂張。姚瑩乃與達洪阿“設計以殲之”,將英軍艦引入“暗礁林立”的土地公港,使其“擱淺中流”時,乃發動強大攻勢,從而大破英兵。這兩次大勝,共擊斃英軍130多名,俘虜200余名,並繳獲大量武器彈藥。

  另還有三次小勝:1840年7月,英國一艘雙桅船入侵臺灣鹿耳門外海面,被姚瑩派兵擊退。這是首戰英軍的勝利,士氣為之大振;第二次是1841年7月,英軍三艘三桅船再次侵犯,又被擊退;第三次是1841年10月,英軍又一次捲土重來,並在炮火掩護下強行登陸基隆,在姚瑩指揮反擊下,全殲登陸英兵。

  這五戰五勝,戰果豐碩,震撼中外,清道光帝曾多次嘉獎。在鴉片戰爭中,姚瑩是堅決擁護林則徐、鄧廷楨等抗英的主戰派的。他係抗英保臺的有功之臣,在率領臺灣軍民抗擊英國殖民侵略軍中,從未打過一次敗仗,也未丟失過一寸土地,不愧為愛國保臺的一面光輝旗幟,也為中國近代史在抗擊外敵入侵上譜寫了不朽的篇章。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在內地沿海各地因屢次戰敗而丟城失地,並在耆英、伊裏布、怡良等投降派影響下,而終於1842年8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這裡要特別提到的是,英國政府藉口所謂“殺俘事件”要挾清政府,竟使姚瑩、達洪阿等被革職查辦。後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清政府未敢重判姚瑩,僅以貶至川藏任職了事。

  熱愛臺灣 深察民情

  姚瑩之所以能夠連續多次獲得抗擊英軍的勝利,不僅是因為他在軍事上應敵準備充分,使敵無隙可趁,還在於他得到了當地廣大民眾的擁護和支援。他為官清廉、以身作則、體察民情、關心民疾,深得當地民眾的信賴。他在很多方面都為後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編輯:石宏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