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頭社遊 重返農村記憶

時間:2008-05-06 15:00   來源:大臺灣旅遊網

【大臺灣旅遊網TTNews/范綱武採訪】

  舊有的農村景觀,總是充滿緊密的人際連結與特殊的景觀,但隨著農業時代結束,許多農村的景象只能在記憶中或是文獻裏找尋,如果可以實際探訪、行走,深入純樸、風光明媚的小農村,拼湊屬於臺灣過去的舊記憶,對於現代人來説,不失為一個與過去連結的好機會。

  位於魚池鄉的頭社村,是一個與邵族文化、歷史有密切關連的地區,相傳邵族祖先從阿里山山區一路追趕白鹿至湖邊後,發現了邵族聖地珠潭浮嶼(拉魯島),此後邵族人乃遷居於兩湖之間,之後此地為蕃據首樹之社,故稱為“頭社”,而另外一個説法則是此社是第一個邵族居住的番社,因此稱做“頭社”。

  頭社村是一盆地地形,四面環山、土地肥沃,由於長年累月的沖積,使得草木、水土沖積層迭,逐漸形成上層是土、下層是水的特殊地形,久而久之就形成所謂“泥碳土濕地”的特殊地形,走在上面,還可以明顯感受到土地震動。由於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因此早期頭社村以種植水稻為主,根據當地居民吳先生表示,當時頭社盆地水稻種植面積廣,也成為頭社重要的經濟作物。

  根據記載,頭社村在1963年~1983年為盛産期。“頭社米可是非常有名的!接近收割的季節放眼望去金黃一片,有如黃金海浪一般,景觀十分獨特。”吳先生説。不過吳先生也指出,由於頭社盆地地質鬆軟且有下陷的現象,因此雨季常會淹水不適合水稻種植,因此現在以一些豆類、蔬菜、檳榔作物為主,黃金稻浪的景象已經不復見。

  也由於這個原因,使得頭社村留下許多特有的農村景觀,如傳統木製的碾米機、穀倉、阿嬤的洗衣場等等,都是頭社盆地的獨特歷史文化資産。木製碾米機是由檜木製成,雖然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但是也可以一窺過去居民碾米、制米的情景;而位於農會的穀倉,也有數十年的歷史;至於阿嬤的洗衣場,則是農村重要人際連結與互動的場所,因為婆婆媽媽們背著小孩一邊洗衣,同時會與左鄰右舍交換生活資訊、聊天的地方。

  目前頭社村還有二、三座洗衣場,日月潭家風景區管理處特別規劃、設置木棧道與棚架,可以做到適當保存與提供遊客賞遊的設施。吳先生説:“洗衣場裏的水大多是自然涌泉,因此清澈沁涼,過去還可以發現蛤仔與小魚生長其中,可見水質的乾淨程度。”

  來到頭社,其實可以放慢腳步,騎腳踏車漫遊探訪,感受農村景觀,以及頭社特有青蔥碧綠的作物以及緩慢的氣氛,眺望遠方翠綠的山頭,享受一幅優美的鄉土風情畫!(攝影/范綱武)

 

編輯:鐘寶華

相關新聞

圖片